SlNAC7提高转基因拟南芥抗逆性及机制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14页 |
1.1 逆境 | 第9页 |
1.2 植物的抗逆机制 | 第9-12页 |
1.2.1 植物的耐旱机制 | 第9-10页 |
1.2.2 植物的耐盐机制 | 第10-11页 |
1.2.3 植物的耐低温机制 | 第11-12页 |
1.3 NAC转录因子 | 第12-13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2 转基因拟南芥逆境下生长形态指标分析 | 第14-23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14-15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14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4-1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5-16页 |
2.2.1 种子的消毒和播种 | 第15页 |
2.2.2 种子萌发率测定 | 第15页 |
2.2.3 根长测定 | 第15页 |
2.2.4 存活率分析 | 第15-16页 |
2.2.5 气孔开闭状态观察 | 第16页 |
2.2.6 鲜重测定 | 第1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6-21页 |
2.3.1 种子萌发率 | 第16-17页 |
2.3.2 根长 | 第17-18页 |
2.3.3 存活率 | 第18-20页 |
2.3.4 气孔开闭状态 | 第20页 |
2.3.5 鲜重 | 第20-21页 |
2.4 讨论 | 第21-23页 |
3 转基因拟南芥逆境下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 第23-34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23-24页 |
3.1.1 材料与试剂 | 第23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4-27页 |
3.2.1 叶绿素荧光分析 | 第24页 |
3.2.2 相对电导率测定 | 第24页 |
3.2.3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第24-25页 |
3.2.4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测定 | 第25页 |
3.2.5 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第25-26页 |
3.2.6 脯氨酸含量测定 | 第26页 |
3.2.7 丙二醛含量测定 | 第26-2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3页 |
3.3.1 叶绿素荧光 | 第27-29页 |
3.3.2 相对电导率 | 第29页 |
3.3.3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 第29-30页 |
3.3.4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 第30-31页 |
3.3.5 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 | 第31页 |
3.3.6 脯氨酸含量 | 第31-32页 |
3.3.7 丙二醛含量 | 第32-33页 |
3.4 讨论 | 第33-34页 |
4 转基因拟南芥抗逆性的分子机制分析 | 第34-41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34-35页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34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34-3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5-38页 |
4.2.1 胁迫、发育相关基因的选择及引物设计 | 第35页 |
4.2.2 植物幼苗培养 | 第35页 |
4.2.3 总RNA提取 | 第35-36页 |
4.2.4 反转录 | 第36-37页 |
4.2.5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7-3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4.3.1 总RNA提取 | 第38页 |
4.3.2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38-39页 |
4.4 讨论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9页 |
附录1 配制MS培养基所需材料 | 第49-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