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的方法 | 第15页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我国人机交互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20页 |
2.1.1 人机交互 | 第17-18页 |
2.1.2 交互设计 | 第18-19页 |
2.1.3 人机紧密共栖 | 第19-20页 |
2.2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 第20-22页 |
2.2.1 科技与自然 | 第20-21页 |
2.2.2 科技与社会 | 第21页 |
2.2.3 科技与人 | 第21-22页 |
2.3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 第22-24页 |
2.3.1 邓小平现代科技观 | 第22页 |
2.3.2 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我国人机交互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24-34页 |
3.1 我国人机交互的发展历程 | 第24-26页 |
3.1.1 第一阶段:从资产阶级反动伪科学到修正主义 | 第24页 |
3.1.2 第二阶段:从思想解禁到步入正轨 | 第24-25页 |
3.1.3 第三阶段: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 | 第25-26页 |
3.2 我国人机交互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 第26-28页 |
3.2.1 互联网交互生态体系领先世界 | 第26-27页 |
3.2.2 智能交互市场包容性持续扩大 | 第27-28页 |
3.3 我国人机交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28-34页 |
3.3.1 前沿理论创新乏力 | 第28-30页 |
3.3.2 生态教育与保护发展缓慢 | 第30页 |
3.3.3 社会环境建设不足 | 第30-32页 |
3.3.4 人的单向度发展趋势明显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我国人机交互发展的实践路径 | 第34-43页 |
4.1 推进理论创新建设 | 第34-36页 |
4.1.1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第34-35页 |
4.1.2 构建激励创新机制 | 第35页 |
4.1.3 筹划风险分担机制 | 第35-36页 |
4.2 加大自然保护力度 | 第36-38页 |
4.2.1 夯实生物自然教育 | 第36-37页 |
4.2.2 完善回收处理体系 | 第37页 |
4.2.3 提高资源利用标准 | 第37-38页 |
4.3 加强社会环境建设 | 第38-40页 |
4.3.1 加强政治环境建设 | 第38页 |
4.3.2 加强经济环境建设 | 第38-39页 |
4.3.3 加强文化环境建设 | 第39-40页 |
4.4 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 第40-43页 |
4.4.1 促进人与物关系的发展 | 第40-41页 |
4.4.2 促进人与人关系的发展 | 第41页 |
4.4.3 促进人与自己关系的发展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