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Summary | 第4-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1 高等植物体内ALA的生物合成 | 第11-13页 |
2 ALA下游通路的代谢与调节 | 第13-16页 |
2.1 共同路径 | 第13-14页 |
2.2 西罗血红素的合成 | 第14页 |
2.3 血红素的合成 | 第14页 |
2.4 叶绿素的合成 | 第14-15页 |
2.5 代谢通路调节机理 | 第15-16页 |
3 ALA对植物生理和生长过程的影响 | 第16-19页 |
3.1 种子萌发 | 第16-17页 |
3.2 营养生长 | 第17页 |
3.3 果实着色 | 第17-18页 |
3.4 体外组织分化 | 第18-19页 |
4 ALA在非生物胁迫下的作用 | 第19-23页 |
4.1 提高光合作用 | 第19-20页 |
4.2 增强元素和营养吸收 | 第20页 |
4.3 加强抗氧化防御系统 | 第20-21页 |
4.4 促进渗透调节 | 第21-23页 |
5 ALA代谢通路相关基因操控研究进展 | 第23-24页 |
6 研究目的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24-27页 |
6.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页 |
6.2.1 外源ALA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和根系结构的影响 | 第25页 |
6.2.2 外源ALA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As A-GSH循环系统的影响 | 第25页 |
6.2.3 外源ALA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绿素合成通路及光合能力的影响 | 第25页 |
6.2.4 外源ALA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根系Na+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 第25页 |
6.3 技术路线图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外源ALA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及根系结构和活力的影响 | 第27-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27页 |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27-29页 |
1.2.1 试验处理 | 第28-29页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9-30页 |
1.3.1 植株形态 | 第29页 |
1.3.2 株高 | 第29页 |
1.3.3 叶面积 | 第29页 |
1.3.4 生物量 | 第29页 |
1.3.5 根系形态指标 | 第29-30页 |
1.3.6 根尖细胞活力双荧光染色 | 第30页 |
1.3.7 根系活力测定 | 第30页 |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0-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7页 |
2.1 不同NaCl浓度胁迫对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1页 |
2.2 不同浓度外源ALA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1-34页 |
2.3 外源ALA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 第34页 |
2.4 外源ALA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根系形态参数的影响 | 第34-36页 |
2.5 外源ALA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根尖细胞活力荧光的影响 | 第36-37页 |
2.6 外源ALA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第37页 |
3 讨论 | 第37-41页 |
第三章 外源ALA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As A-GSH循环系统的影响 | 第41-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41页 |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41页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41-43页 |
1.3.1 过氧化氢(H2O2)含量的测定 | 第41-42页 |
1.3.2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42页 |
1.3.3 抗坏血酸(As A)及脱氢抗坏血酸(DHA)含量的测定 | 第42页 |
1.3.4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测定 | 第42页 |
1.3.5 氧化型谷胱甘肽(GSSH)含量测定 | 第42-43页 |
1.3.6 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As A-GSH cycle)中相关抗氧化酶活性检测 | 第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2.1 外源ALA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中H2O2及MDA含量的影响 | 第43页 |
2.2 外源ALA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中抗坏血酸及谷胱甘肽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2.3 外源ALA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中As A/DHA与GSH/GSSG比值的影响 | 第44页 |
2.4 外源ALA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中抗坏血酸氧化酶(AAO)及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影响 | 第44-47页 |
2.5 外源ALA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中MDHAR,DHAR以及GR酶活性的影响 | 第47页 |
3 讨论 | 第47-50页 |
第四章 外源ALA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叶绿素合成通路及光合能力的影响 | 第50-6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5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51页 |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51页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51-55页 |
1.3.1 叶绿素荧光参数 | 第51页 |
1.3.2 气体交换参数 | 第51-52页 |
1.3.3 5-氨基乙酰丙酸(ALA)含量 | 第52页 |
1.3.4 尿卟啉原Ⅲ(Uro Ⅲ)含量 | 第52页 |
1.3.5 原卟啉Ⅸ(Proto Ⅸ),Mg-原卟啉Ⅸ(Mg-Proto Ⅸ)和原叶绿素酸酯(Pchlide)含量 | 第52-53页 |
1.3.6 血红素(heme)含量 | 第53页 |
1.3.7 叶绿素(Chl)含量 | 第53页 |
1.3.8 叶绿素合成通路酶基因荧光定量PCR | 第53-54页 |
1.3.9 叶肉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 第54-5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5-62页 |
2.1 外源ALA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55页 |
2.2 外源ALA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第55-57页 |
2.3 外源ALA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ALA代谢通路中间产物含量的影响 | 第57-59页 |
2.4 外源ALA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ALA代谢通路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第59页 |
2.5 外源ALA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叶肉细胞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59-62页 |
3 讨论 | 第62-67页 |
第五章 外源ALA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根系Na+转运及分配的影响 | 第67-8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7-73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67页 |
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第67页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67-73页 |
1.3.1 亚细胞组分分离 | 第67-68页 |
1.3.2 亚细胞组分Na~+,K~+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68页 |
1.3.3 幼苗根、茎中Na~+荧光染色 | 第68页 |
1.3.4 多肽抗原的设计与制备 | 第68-69页 |
1.3.5 免疫大白兔及多克隆抗体纯化 | 第69页 |
1.3.6 黄瓜根系膜蛋白的提取与定量 | 第69-70页 |
1.3.7 蛋白样品的制备 | 第70页 |
1.3.8 离子转运蛋白表达量免疫印迹 | 第70-71页 |
1.3.9 离子转运蛋白编码基因荧光定量PCR | 第71-72页 |
1.3.10 根尖细胞超微结构 | 第72-7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3-78页 |
2.1 外源ALA对盐胁迫下黄瓜根系亚细胞Na+,K+含量的影响 | 第73页 |
2.2 外源ALA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根茎中Na+荧光的影响 | 第73-75页 |
2.3 多克隆抗体效价的Elisa检测 | 第75页 |
2.4 外源ALA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离子转运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 第75-77页 |
2.5 外源ALA对盐胁迫下黄瓜根系离子转运体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第77-78页 |
2.6 外源ALA对盐胁迫下黄瓜幼苗根尖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78页 |
3 讨论 | 第78-84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1. 全文结论 | 第84-85页 |
2. 研究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105页 |
致谢 | 第105-107页 |
作者简介 | 第107-108页 |
导师简介 | 第108-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