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拓扑的复杂网络特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互联网拓扑识别研究 | 第12-14页 |
1.2.2 互联网健壮性研究 | 第14-15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互联网拓扑及复杂网络相关理论 | 第18-28页 |
2.1 互联网拓扑路由器归属AS识别 | 第18-19页 |
2.2 复杂网络社团发现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2.3 复杂网络节点重要性评估算法研究 | 第20-27页 |
2.3.1 复杂网络中节点重要性相关定义 | 第20-22页 |
2.3.2 常见的节点重要性算法 | 第22-24页 |
2.3.3 基于集体影响力的节点重要性算法 | 第24-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基于社团特性的路由器归属AS识别方法研究 | 第28-45页 |
3.1 研究背景 | 第28-29页 |
3.2 基于节点信息的路由器级拓扑社团特性 | 第29-33页 |
3.2.1 路由器级拓扑相关数据描述 | 第29-30页 |
3.2.2 基于端口信息的路由器归属AS判别 | 第30-33页 |
3.3 基于拓扑结构的路由器级拓扑社团特性 | 第33-38页 |
3.3.1 基于结构信息的路由器节点相似性 | 第33-36页 |
3.3.2 基于节点相似性的局部社团发现 | 第36-37页 |
3.3.3 基于社团特性的路由器归属AS判别 | 第37-38页 |
3.4 结果分析 | 第38-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基于集体影响力的互联网拓扑健壮性研究 | 第45-64页 |
4.1 研究背景 | 第45-46页 |
4.2 问题描述 | 第46-48页 |
4.2.1 CI的计算方法 | 第46-47页 |
4.2.2 基于CI的节点重要性描述 | 第47-48页 |
4.3 互联网拓扑节点特征分析 | 第48-53页 |
4.3.1 高CI值节点的特性 | 第48-51页 |
4.3.2 互联网中CI的参数取值影响 | 第51-53页 |
4.4 基于CI的节点重要性自适应快速算法 | 第53-61页 |
4.4.1 跳数值的自适应调节方法 | 第53-57页 |
4.4.2 批量值的自适应调节方法 | 第57-59页 |
4.4.3 自适应快速CI算法 | 第59-61页 |
4.5 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64-65页 |
5.2 工作的不足与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