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SDNIP网络下业务量工程算法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SDN弹性光网络下业务量工程算法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论文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4-15页 |
第二章 GPU硬件结构与CUDA编程模式 | 第15-24页 |
2.1 CPU与GPU | 第15-16页 |
2.1.1 CPU与GPU区别 | 第15-16页 |
2.1.2 CPU+GPU异构计算模型 | 第16页 |
2.2 GPU硬件架构 | 第16-20页 |
2.2.1 流处理器 | 第17-18页 |
2.2.2 线程束(Warp) | 第18页 |
2.2.3 存储结构 | 第18-19页 |
2.2.4 流多处理器细节 | 第19-20页 |
2.2.5 执行模型 | 第20页 |
2.3 CUDA编程模式 | 第20-23页 |
2.3.1 CUDA软件线程组织 | 第21页 |
2.3.2 kernel函数 | 第21页 |
2.3.3 CUDA线程同步 | 第21-22页 |
2.3.4 CUDA流并行 | 第22-23页 |
2.4 本章总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SDNIP网络下的并行业务量工程算法研究 | 第24-52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网络模型和问题建模 | 第24-26页 |
3.2.1 网络模型 | 第24-25页 |
3.2.2 问题建模 | 第25-26页 |
3.3 基于遗传算法的业务量工程算法 | 第26-33页 |
3.3.1 备选路模型 | 第26页 |
3.3.2 遗传算法设计 | 第26-30页 |
3.3.2.1 染色体结构 | 第27页 |
3.3.2.2 初始可行解的生成 | 第27-29页 |
3.3.2.3 评价与排序 | 第29页 |
3.3.2.4 交叉 | 第29页 |
3.3.2.5 变异 | 第29页 |
3.3.2.6 终止条件 | 第29-30页 |
3.3.3 基于GPU的并行遗传算法设计 | 第30-33页 |
3.3.3.1 并行评价算法设计 | 第30-32页 |
3.3.3.2 并行排序,变异与交叉 | 第32-33页 |
3.4 基于拉格朗日的优化算法设计 | 第33-46页 |
3.4.1 基于拉格朗日松弛的模型 | 第34-36页 |
3.4.2 基于GPU的并行路由计算 | 第36-40页 |
3.4.3 链路权重更新 | 第40-43页 |
3.4.3.1 权重更新步长 | 第40-42页 |
3.4.3.2 随机更新策略 | 第42-43页 |
3.4.4 路径调整 | 第43-45页 |
3.4.5 终止条件 | 第45-46页 |
3.5 仿真实验分析 | 第46-51页 |
3.5.1 仿真介绍 | 第46页 |
3.5.2 目标函数比较 | 第46-47页 |
3.5.3 算法时间比较 | 第47-51页 |
3.5.4 算法收敛性 | 第51页 |
3.6 本章总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SDN弹性光网络下的并行业务量工程算法研究 | 第52-73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分层图模型 | 第52-54页 |
4.3 分层图模型下的业务量工程算法 | 第54-56页 |
4.4 无权图情况下的GPU算法设计 | 第56-60页 |
4.4.1 相同速率业务的并行 | 第57页 |
4.4.2 不同速率间业务的并行 | 第57-58页 |
4.4.3 GPU上的kernel设计 | 第58-60页 |
4.5 带权图情况下的GPU算法设计 | 第60-65页 |
4.5.1 带跳数限制的最短路算法 | 第60-62页 |
4.5.2 相同速率业务的动态规划算法并行 | 第62-63页 |
4.5.3 不同速率间业务的并行 | 第63页 |
4.5.4 GPU上的kernel设计 | 第63-65页 |
4.6 实验仿真分析 | 第65-72页 |
4.6.1 对比算法 | 第65-66页 |
4.6.2 实验设置 | 第66-67页 |
4.6.3 无权图下的仿真结果 | 第67-72页 |
4.6.3.1 路由跳数优化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4.6.3.2 时间分析 | 第68页 |
4.6.3.3 阻塞率分析 | 第68-72页 |
4.6.4 带权图下的仿真结果 | 第72页 |
4.6.4.1 路由代价优化结果分析 | 第72页 |
4.6.4.2 时间分析 | 第72页 |
4.7 本章总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73页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