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论文--青少年论文

西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12页
        (一)研究背景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12页
    二、文献综述第12-16页
        (一)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第12-13页
        (二)关于社会适应的研究第13-15页
        (三)关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研究第15-16页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6-17页
        (一)研究思路第16页
        (二)研究方法第16-17页
    四、文章创新点第17-19页
        (一)研究对象的创新第17页
        (二)研究视角的创新第17-19页
第二章 西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理论探索第19-25页
    一、相关概念界定第19-20页
        (一)留守儿童第19-20页
        (二)社会适应第20页
    二、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理论依据第20-25页
        (一)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第20-21页
        (二)家庭系统理论第21-22页
        (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22-23页
        (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第23-25页
第三章 西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现状调查第25-40页
    一、研究对象第25-27页
    二、研究工具第27-28页
    三、西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总体现状第28-29页
    四、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性分析第29-38页
        (一)留守儿童在性别变量上的差异比较第29-30页
        (二)留守儿童在独生子女变量上的差异比较第30页
        (三)留守儿童在年龄变量上的差异比较第30-32页
        (四)留守儿童在家庭住址变量上的差异比较第32页
        (五)留守儿童在外出务工人员变量上的差异比较第32-33页
        (六)留守儿童在回家频率变量上的差异比较第33-35页
        (七)留守儿童在监护人变量上的差异比较第35-36页
        (八)留守儿童在父母对成绩的关心程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第36-37页
        (九)留守儿童在伙伴数量变量上的差异比较第37-38页
    五、西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现状总结第38-40页
第四章 西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0-49页
    一、家庭因素第40-43页
        (一)父母外出务工导致亲子关爱的缺失第40-41页
        (二)父母的缺位导致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第41页
        (三)监护人无法完全取代父母的作用第41-43页
    二、学校因素第43-45页
        (一)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足第43页
        (二)学校对留守儿童缺乏统一的管理第43页
        (三)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无法满足需求第43-45页
    三、社会因素第45页
        (一)大众媒体的不良影响第45页
        (二)社会舆论的负面引导第45页
    四、自我因素第45-48页
        (一)人口学因素引起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差异第45-47页
        (二)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水平存在差异第47-48页
    五、同伴群体因素第48-49页
第五章 提高西南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对策思考第49-56页
    一、家庭方面:加强亲子沟通与监管第49-50页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与氛围第49-50页
        (二)维系亲子关系与情感联系第50页
        (三)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第50页
    二、学校方面:加强学校建设与管理第50-53页
        (一)提供心理关怀,启动关爱工程第51-52页
        (二)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办法第52页
        (三)完善学校配套设施建设第52-53页
    三、村社方面:加强村社治理与管护第53-54页
        (一)维护村社治安,营造良好的村社环境第53页
        (二)加大宣传,加强正面引导第53-54页
        (三)构建村社管护关爱联动机制第54页
    四、社会工作者:积极介入与引导第54-56页
结语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3页
附录第63-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互联网+”时代网络统战工作研究
下一篇:习近平社会理想思想及其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