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语表 | 第8-9页 |
摘要 | 第9-13页 |
Abstract | 第13-17页 |
前言 | 第18-20页 |
第一章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源地中拉乌尔立克次体的发现和临床特征研究 | 第20-40页 |
引言 | 第20页 |
1.1 材料 | 第20-24页 |
1.1.1 哨点医院监测 | 第20-22页 |
1.1.2 标本采集 | 第22页 |
1.1.3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1.1.4 主要仪器 | 第23-24页 |
1.2 方法 | 第24-32页 |
1.2.1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1.2.2 从标本中提取核酸 | 第24-26页 |
1.2.3 病原体检测 | 第26-30页 |
1.2.4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 第30-32页 |
1.3 结果 | 第32-38页 |
1.3.1 病例中R.raoultii的感染情况 | 第32-33页 |
1.3.2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结果 | 第33-35页 |
1.3.3 15例R.raoultii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 第35-38页 |
1.4 讨论 | 第38-40页 |
第二章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源地中日本立克次体的发现和临床特征研究 | 第40-48页 |
引言 | 第40页 |
2.1 材料 | 第40-41页 |
2.1.1 哨点医院监测 | 第40-41页 |
2.1.2 标本采集(同1.1.2) | 第41页 |
2.1.3 主要试剂(同1.1.3) | 第41页 |
2.1.4 主要仪器(同1.1.4) | 第41页 |
2.2 方法 | 第41-42页 |
2.2.1 从标本中提取核酸(同1.2.2) | 第41页 |
2.2.2 病原体检测(同1.2.3) | 第41-42页 |
2.2.3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IFA) | 第42页 |
2.3 结果 | 第42-46页 |
2.3.1 病例中R.japonica的感染情况 | 第42-44页 |
2.3.2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结果 | 第44页 |
2.3.3 14例R.japonica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 第44-46页 |
2.4 讨论 | 第46-48页 |
第三章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源地中CandidatusRickettsiaxinyangensis的发现和临床特征研究 | 第48-58页 |
引言 | 第48页 |
3.1 材料 | 第48-49页 |
3.1.1 哨点医院监测 | 第48页 |
3.1.2 标本采集(同1.1.2) | 第48页 |
3.1.3 主要试剂(同1.1.3) | 第48页 |
3.1.4 主要仪器(同1.1.4) | 第48-49页 |
3.2 方法 | 第49页 |
3.2.1 从标本中提取核酸(同1.2.2) | 第49页 |
3.2.2 病原体检测(同1.2.3) | 第49页 |
3.2.3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IFA)(同2.2.3) | 第49页 |
3.3 结果 | 第49-56页 |
3.3.1 病例中CandidatusRickettsiaxinyangensis的发现及感染情况 | 第49-53页 |
3.3.2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结果 | 第53页 |
3.3.3 3例CandidatusRickettsiaxinyangensis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 第53-56页 |
3.4 讨论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源地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回顾性研究 | 第58-71页 |
引言 | 第58页 |
4.1 材料 | 第58-59页 |
4.1.1 标本纳入 | 第58-59页 |
4.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9页 |
4.2 方法 | 第59-60页 |
4.2.1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IFA)(同2.2.3) | 第59页 |
4.2.2 统计学方法 | 第59-60页 |
4.3 结果 | 第60-70页 |
4.3.1 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结果 | 第60-63页 |
4.3.2 复合感染和单独感染病例的临床信息比对分析 | 第63-70页 |
4.4 讨论 | 第70-7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附录A 蜱虫病流行病学调查表 | 第78-79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9-80页 |
主要简历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