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氮氧化物的危害及排放现状 | 第12-14页 |
1.2.1 氮氧化物的危害 | 第12-13页 |
1.2.2 氮氧化物的排放现状 | 第13-14页 |
1.3 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 | 第14-15页 |
1.4 固定源烟气脱硝技术 | 第15-19页 |
1.4.1 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 | 第15页 |
1.4.2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 第15-17页 |
1.4.3 固定源烟气脱硝技术的对比 | 第17-19页 |
1.5 NH_3-SCR脱硝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19-26页 |
1.5.1 贵金属催化剂 | 第19页 |
1.5.2 锰基催化剂 | 第19-21页 |
1.5.3 铜基催化剂 | 第21-22页 |
1.5.4 铁基催化剂 | 第22-26页 |
1.6 SAPO-11分子筛的性质特点及应用 | 第26-28页 |
1.6.1 SAPO-11分子筛的性质特点 | 第26-27页 |
1.6.2 SAPO-11分子筛在脱硝中的研究 | 第27-28页 |
1.7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实验内容 | 第29-35页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9-30页 |
2.1.1 化学试剂与气体 | 第29-30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0页 |
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0-32页 |
2.2.1 Fe_2O_3/SAPO-11催化剂的制备 | 第30-31页 |
2.2.2 Fe_(1-y)Me_yO_x/SAPO-11催化剂的制备 | 第31-32页 |
2.3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 第32-33页 |
2.4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3-35页 |
2.4.1 X射线衍射测试(XRD) | 第33页 |
2.4.2 扫描电镜(SEM) | 第33-34页 |
2.4.3 透射电镜(TEM) | 第34页 |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XPS) | 第34页 |
2.4.5 H_2程序升温还原测试(H_2-TPR) | 第34页 |
2.4.6 NH_3程序升温脱附测试(NH_3-TPD)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不同制备方法对Fe_2O_3/SAPO-11催化剂低温NH_3-SCR脱硝性能的影响 | 第35-49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5-47页 |
3.2.1 Fe_2O_3/SAPO-11催化剂的SCR活性评价结果 | 第35-38页 |
3.2.2 XRD分析 | 第38-39页 |
3.2.3 SEM分析 | 第39-41页 |
3.2.4 TEM分析 | 第41-42页 |
3.2.5 XPS分析 | 第42-44页 |
3.2.6 H_2-TPR分析 | 第44-46页 |
3.2.7 NH_3-TPD分析 | 第46-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Fe_2O_3/SAPO-11催化剂的改性研究 | 第49-72页 |
4.1 引言 | 第49-50页 |
4.2 Ce掺杂量对Fe_2O_3/SAPO-11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50-58页 |
4.2.1 活性测试结果 | 第50-51页 |
4.2.2 XRD分析 | 第51-52页 |
4.2.3 XPS分析 | 第52-56页 |
4.2.4 H_2-TPR分析 | 第56-58页 |
4.3 不同元素掺杂对Fe_2O_3/SAPO-11催化剂活性以及抗硫性能的影响 | 第58-68页 |
4.3.1 活性测试结果 | 第58-60页 |
4.3.2 SO_2对催化剂SCR活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4.3.3 XRD分析 | 第61-63页 |
4.3.4 H_2-TPR分析 | 第63-65页 |
4.3.5 XPS分析 | 第65-68页 |
4.4 抗硫水性能 | 第68-70页 |
4.4.1 H_2O对催化剂SCR活性的影响 | 第68-69页 |
4.4.2 SO_2和H_2O共存对催化剂SCR活性的影响 | 第69-7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本文总结 | 第72-73页 |
进一步工作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
附件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