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外关于P2P网络借贷违约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关于P2P网络借贷违约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2章 P2P网络借贷理论阐述 | 第18-23页 |
2.1 P2P网络借贷涵义 | 第18-20页 |
2.1.1 P2P网络借贷的概念 | 第18页 |
2.1.2 P2P网络借贷的主要特征 | 第18-19页 |
2.1.3 P2P网络借贷出现的原因 | 第19-20页 |
2.2 P2P网络借贷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0页 |
2.2.2 社会交换理论 | 第20-21页 |
2.2.3 信任理论 | 第21页 |
2.3 P2P网络借贷的主要运营模式 | 第21-23页 |
2.3.1 单纯中介模式 | 第21-22页 |
2.3.2 复合中介模式 | 第22页 |
2.3.3.非盈利公益模式 | 第22-23页 |
第3章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3-33页 |
3.1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 | 第23-25页 |
3.1.1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数量 | 第23页 |
3.1.2 我国P2P网络借贷交易量 | 第23-24页 |
3.1.3 我国P2P网络借贷收益率 | 第24-25页 |
3.2 我国P2P网络借贷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5-28页 |
3.2.1 我国P2P网络借贷同质化恶性竞争现象严重 | 第25-26页 |
3.2.2 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现状严重 | 第26-27页 |
3.2.3 我国P2P网络借贷借方违约现象严重 | 第27-28页 |
3.3 我国P2P违约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8-33页 |
3.3.1 借款的利率与金额以及期限 | 第29-30页 |
3.3.2 借款人的信用状况 | 第30-31页 |
3.3.3 借款人的个人基本情况 | 第31-33页 |
第4章 P2P网络借贷违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人人贷为例 | 第33-51页 |
4.1 研究方案 | 第33-36页 |
4.1.1 研究假设 | 第33-35页 |
4.1.2 数据来源 | 第35页 |
4.1.3 变量说明 | 第35-36页 |
4.2 模型选择 | 第36-40页 |
4.2.1 Probit模型介绍 | 第36-37页 |
4.2.2 极大似然估计法 | 第37页 |
4.2.3 Probit回归模型的假设条件与估计值性质 | 第37-38页 |
4.2.4 Probit模型确定 | 第38-40页 |
4.3 实证检验 | 第40-49页 |
4.3.1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 第40-45页 |
4.3.2 Probit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45-49页 |
4.3.3 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检验 | 第49页 |
4.4 实证结论 | 第49-51页 |
第5章 预防和控制我国P2P网络借贷违约的对策建议 | 第51-54页 |
5.1 完善P2P网络借贷平台自身经营管理能力 | 第51-52页 |
5.1.1 准确评估风险,做到事前防范 | 第51页 |
5.1.2 严控流动性风险,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 | 第51页 |
5.1.3 成立P2P网络借贷行业自律组织 | 第51-52页 |
5.2 规范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信息披露 | 第52-53页 |
5.2.1 借款人应结合自身和市场实际情况确定借款利率 | 第52页 |
5.2.2 借款人应积极认证自身实际信息 | 第52页 |
5.2.3 网络借贷平台应严格把控认证信息的披露 | 第52-53页 |
5.3 制定监管配套措施加强监管的针对性 | 第53-54页 |
5.3.1 建立P2P网络借贷行业准入标准及技术规范 | 第53页 |
5.3.2 建立P2P网络借贷公司的风险控制和信息共享机制 | 第53页 |
5.3.3 建立多部门共同协作区分类别进行管理的制度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A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