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霜的制备、初步功效与安全性研究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5页 |
1. 色斑的形成与治疗简介 | 第15-17页 |
1.1. 形成原因 | 第15页 |
1.2. 形成过程 | 第15-16页 |
1.3. 美白机制 | 第16页 |
1.4. 美白成分 | 第16页 |
1.5. 常见天然植物化妆品 | 第16-17页 |
2. 化妆品透皮吸收概述 | 第17-19页 |
2.1. 概念 | 第17页 |
2.2. 促透剂分类 | 第17-19页 |
2.2.1. 化学促透剂 | 第17-18页 |
2.2.2. 中药促透剂 | 第18页 |
2.2.3. 生物促透剂与复合促透剂 | 第18-19页 |
3. β-熊果苷研究概况 | 第19-21页 |
3.1. 概述 | 第19页 |
3.2. 生物活性 | 第19-20页 |
3.2.1. 祛斑作用 | 第19页 |
3.2.2. 抗炎作用 | 第19-20页 |
3.3. 应用 | 第20页 |
3.4. 存在问题 | 第20-21页 |
4. 柠檬挥发油研究概况 | 第21-22页 |
4.1. 概述 | 第21页 |
4.2. 化学组成 | 第21页 |
4.3. 生物活性 | 第21-22页 |
4.3.1. 美容、皮肤保养 | 第21页 |
4.3.2. 抗氧化 | 第21页 |
4.3.3. 抗菌抗病毒 | 第21-22页 |
4.4. 应用 | 第22页 |
5. 美白功效评价方法 | 第22-24页 |
5.1. 细胞水平测定法 | 第22-23页 |
5.2. 生物分析法 | 第23页 |
5.3. 动物实验法 | 第23页 |
5.4. 人体实验法 | 第23-24页 |
6. 立题依据 | 第24-25页 |
第二章 β-熊果苷与柠檬烯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 第25-3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1.1. 药物与试剂 | 第25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5-30页 |
2.1. Re-HPLC法测定β-熊果苷的含量 | 第25-27页 |
2.1.1. 溶液配制 | 第25-26页 |
2.1.2. 色谱条件 | 第26页 |
2.1.3. 标准曲线 | 第26页 |
2.1.4. 方法学建立 | 第26-27页 |
2.1.5. β-熊果苷的含量测定 | 第27页 |
2.2. GC法测定柠檬烯的含量 | 第27-30页 |
2.2.1. 溶液配制 | 第27-28页 |
2.2.2. 色谱条件 | 第28页 |
2.2.3. 标准曲线 | 第28页 |
2.2.4. 校正因子 | 第28页 |
2.2.5. 样品测定 | 第28-29页 |
2.2.6. 方法学建立 | 第29页 |
2.2.7. 柠檬烯的含量测定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6页 |
3.1. Re-HPLC测定β-熊果苷的含量 | 第30-32页 |
3.1.1. 专属性 | 第30页 |
3.1.2. 精密度 | 第30-31页 |
3.1.3. 重复性 | 第31页 |
3.1.4. 稳定性 | 第31页 |
3.1.5. 加样回收率 | 第31-32页 |
3.1.6. 标准曲线 | 第32页 |
3.1.7. β-熊果苷的含量测定 | 第32页 |
3.2. GC法测定柠檬烯的含量 | 第32-36页 |
3.2.1. 标准曲线 | 第32-33页 |
3.2.2. 校正因子 | 第33页 |
3.2.3. 专属性 | 第33-34页 |
3.2.4. 精密度 | 第34页 |
3.2.5. 重复性 | 第34-35页 |
3.2.6. 加样回收率 | 第35页 |
3.2.7. 稳定性 | 第35页 |
3.2.8. 柠檬烯的含量测定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响应面法提取柠檬挥发油的工艺优化 | 第36-43页 |
前言 | 第36页 |
1.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1.1. 试剂与仪器 | 第3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2.1. 测定方法 | 第36页 |
2.2. 单因素试验 | 第36-37页 |
2.2.1. 料液比的确定 | 第37页 |
2.2.2. 浸泡时间的确定 | 第37页 |
2.2.3. 提取时间的确定 | 第37页 |
2.3. 提取工艺优化 | 第37页 |
2.4. 验证试验 | 第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3.1. 液料比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 浸泡时间的影响 | 第38页 |
3.3. 提取时间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 响应面法优化工艺 | 第39-42页 |
3.5. 验证试验结果 | 第42-43页 |
第四章 柠檬挥发油与促进β-熊果苷透皮特性研究 | 第43-51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1.1. 药物与试剂 | 第43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43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3-46页 |
2.1. 离体皮肤制备 | 第43-44页 |
2.2. 透皮试验操作 | 第44页 |
2.3. 累计透过量计算 | 第44页 |
2.4. 透皮吸收实验 | 第44页 |
2.4.1. 溶液配制 | 第44页 |
2.5. 促透吸收实验 | 第44-46页 |
2.5.1. 挥发油用量考察 | 第44-45页 |
2.5.2. β-熊果苷用量考察 | 第45-4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3.1. 透皮吸收结果 | 第46-47页 |
3.2. 挥发油用量确定 | 第47-48页 |
3.3. β-熊果苷用量确定 | 第48-49页 |
3.4. 小结 | 第49页 |
3.5. 讨论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制剂处方筛选及体系评价 | 第51-6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51-52页 |
1.1. 药物与试剂 | 第51页 |
1.2. 仪器 | 第51-52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5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2-55页 |
2.1. 正交试验筛选最佳处方 | 第52-53页 |
2.2. 验证试验 | 第53页 |
2.3. 制备工艺 | 第53页 |
2.4. LA霜体系评价 | 第53-54页 |
2.4.1. 感观评价 | 第53页 |
2.4.2. 稳定性评价 | 第53-54页 |
2.5. LA霜中β-熊果苷的透皮特性 | 第54-55页 |
2.5.1. 样品的制备 | 第54页 |
2.5.2. 离体皮肤制备 | 第54-55页 |
2.5.3. 透皮试验操作 | 第55页 |
2.5.4. 累计透过量计算 | 第5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5-60页 |
3.1. 正交试验结果 | 第55-56页 |
3.2. 验证试验结果 | 第56页 |
3.3. LA霜体系评价 | 第56-59页 |
3.3.1. 感官评价 | 第56页 |
3.3.2. 耐热与耐寒 | 第56-57页 |
3.3.3. 耐热耐寒交替 | 第57页 |
3.3.4. 离心试验 | 第57-58页 |
3.3.5. 微观快速观察 | 第58页 |
3.3.6. LA霜中β-熊果苷的透皮特性 | 第58-59页 |
3.4.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LA霜美白功效与安全性的初步探讨 | 第60-7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60页 |
1.1. 药品及试剂 | 第60页 |
1.2. 实验仪器 | 第60页 |
1.3. 实验动物 | 第6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60-65页 |
2.1. LA霜美白功效评价 | 第60-63页 |
2.1.1. 溶液配制 | 第60-61页 |
2.1.2. 样品制备 | 第61页 |
2.1.3. 测定方法 | 第61-62页 |
2.1.4. 单因素实验 | 第62-63页 |
2.1.5. 最佳条件测定LA霜 | 第63页 |
2.2. LA霜豚鼠刺激性实验 | 第63-65页 |
2.2.1. 皮肤准备 | 第63页 |
2.2.2. 受试物制备 | 第63-64页 |
2.2.3. 单次皮肤刺激实验 | 第64页 |
2.2.4. 多次皮肤刺激实验 | 第64页 |
2.2.5. 皮肤刺激实验评分标准 | 第64页 |
2.2.6. 皮肤刺激强度评分标准 | 第64-65页 |
2.2.7. 皮肤处理 | 第6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5-74页 |
3.1. LA霜美白功效评价结果 | 第65-68页 |
3.1.1. L-酪氨酸用量确定 | 第65-66页 |
3.1.2. 酪氨酸酶用量确定 | 第66页 |
3.1.3. 恒温时间的确定 | 第66-67页 |
3.1.4. 反应时间的确定 | 第67-68页 |
3.1.5. 最佳条件测定LA霜 | 第68页 |
3.2. LA霜豚鼠刺激性实验结果 | 第68-72页 |
3.2.1. 单次皮肤刺激性结果 | 第68-69页 |
3.2.2. 多次完整皮肤刺激性结果 | 第69-70页 |
3.2.3. 多次破损皮肤刺激性结果 | 第70-71页 |
3.2.4. 皮肤组织学检查结果 | 第71-72页 |
3.3. 小结 | 第72-73页 |
3.4. 讨论 | 第73-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