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消化系肿瘤论文--肠肿瘤论文

正常肠道、癌前病变、结直肠癌相关微生物组学比较分析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缩略词说明第10-13页
第一章 综述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相关性的宏基因组学研究进展第13-20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人体肠道菌群概述第13-14页
    1.3 宏基因组学概述第14-15页
    1.4 肠道菌群的宏基因组学研究第15-16页
    1.5 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第16-18页
        1.5.1 利用肠道黏膜样品第16-17页
        1.5.2 利用粪便样品第17-18页
    1.6 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发生的模式第18-20页
        1.6.1 Alpha-bug模型第18页
        1.6.2 Driver-passenger模型第18-20页
第二章 论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三章 肠道菌群的检测和鉴定第22-43页
    3.1 材料和方法第22-37页
        3.1.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22-23页
        3.1.2 研究对象的选择和样本的收集第23-27页
        3.1.3 样品制备和DNA提取第27-29页
        3.1.4 454-扩增子焦磷酸测序第29-35页
        3.1.5 测序数据质量控制第35-36页
        3.1.6 细菌OTU的鉴定第36页
        3.1.7 统计学分析第36-37页
    3.2 结果第37-41页
        3.2.1 两组研究对象性别比、年龄及BMI的比较第37页
        3.2.2 样本收集与数据的获取第37-41页
    3.3 讨论第41-42页
    3.4 小结第42-43页
第四章 Driver细菌和Passenger细菌的鉴定及其共发生关系第43-56页
    4.1 正常肠道、腺瘤性息肉和结直肠癌黏膜附着肠道菌群的主成分分析第43-45页
    4.2 Driver细菌和Passenger细菌的初步鉴定第45-51页
    4.3 Driver细菌和Passenger细菌的共发生网络分析第51-53页
    4.4 讨论第53-55页
    4.5 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第56-59页
    5.1 总结第56-57页
    5.2 展望第57-59页
        5.2.1 样本量第57页
        5.2.2 结直肠癌发展阶段的缺失第57页
        5.2.3 益生菌和益生元对于肠道菌群的调节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4页
致谢第64-66页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甲基苯丙胺急性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下一篇:妊娠特有焦虑的状况及干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