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透镜阵列的数字光场成像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数字光场成像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3-15页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光场相机成像原理 | 第16-28页 |
2.1 光场的定义 | 第16页 |
2.2 第一代光场相机成像原理 | 第16-20页 |
2.3 第二代光场相机成像原理 | 第20-26页 |
2.3.1 望远模式 | 第24-25页 |
2.3.2 双目望远模式 | 第25-26页 |
2.4 两代相机成像对比 | 第26-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聚焦全光相机的全分辨渲染处理 | 第28-47页 |
3.1 原理分析 | 第28-31页 |
3.1.1 成像特点 | 第29-30页 |
3.1.2 装置中元件位置参数要求 | 第30-31页 |
3.1.2.1 望远模式 | 第30页 |
3.1.2.2 双目望远模式 | 第30页 |
3.1.2.3 景深 | 第30-31页 |
3.2 处理过程 | 第31-38页 |
3.2.1 图像块大小的选取准则 | 第33-34页 |
3.2.2 多维视角原理 | 第34-35页 |
3.2.3 深度对分辨率的影响 | 第35页 |
3.2.4 全分辨渲染的像差 | 第35-38页 |
3.2.4.1 未预处理造成的像差 | 第35-37页 |
3.2.4.2 图像块选取不合适造成的像差 | 第37-38页 |
3.3 算法步骤 | 第38-41页 |
3.3.1 程序要点 | 第39-41页 |
3.3.1.1 多维视角程序要点 | 第39页 |
3.3.1.2 再聚焦程序要点 | 第39-40页 |
3.3.1.3 深度位置程序要点 | 第40-41页 |
3.4 实验平台的搭建 | 第41-42页 |
3.5 结果展示 | 第42-45页 |
3.5.1 再聚焦图 | 第42-44页 |
3.5.2 多维视角图 | 第44页 |
3.5.3 全分辨渲染图 | 第44-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光场相机的改进 | 第47-57页 |
4.1 目前提高分辨率方法汇总 | 第47-49页 |
4.2 采用新型微透镜阵列提高分辨率 | 第49-51页 |
4.3 采用多样化微透镜的发展 | 第51-52页 |
4.4 采用蜂窝状微透镜阵列提高像素利用率 | 第52-56页 |
4.4.1 像素利用率分析 | 第52-54页 |
4.4.1.1 整齐排列的微透镜阵列 | 第52页 |
4.4.1.2 采用圆形蜂窝状微透镜阵列 | 第52页 |
4.4.1.3 采用六边形蜂窝状微透镜阵列 | 第52-54页 |
4.4.2 结果展示 | 第54-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光场相机图像处理系统的界面化设计 | 第57-62页 |
5.1 主界面设计 | 第57-61页 |
5.1.1 使用的控件简介 | 第57-58页 |
5.1.2 参数输入区的构建 | 第58页 |
5.1.3 输出显示区的构建 | 第58-59页 |
5.1.4 界面运行结果展示 | 第59-61页 |
5.2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62页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