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态 | 第10-12页 |
1.2.1 对象建模及模型特性研究 | 第10-11页 |
1.2.2 控制方法研究 | 第11-12页 |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2-14页 |
第2章 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理论分析 | 第14-23页 |
2.1 日本流派典型的设计方案 | 第14-16页 |
2.1.1 协调控制系统 | 第14-15页 |
2.1.2 锅炉输入加速控制(BIR)生成回路 | 第15-16页 |
2.2 欧洲流派典型的设计方案 | 第16-18页 |
2.2.1 协调控制系统 | 第16-17页 |
2.2.2 给水控制系统 | 第17-18页 |
2.2.3 燃烧控制系统 | 第18页 |
2.3 国内典型的设计方案 | 第18-23页 |
2.3.1 锅炉主控指令的组成 | 第18-21页 |
2.3.2 给水指令的生成 | 第21-22页 |
2.3.3 燃料主控的生成 | 第22-23页 |
第3章 对象模型及控制系统仿真 | 第23-36页 |
3.1 对象特性分析及简化 | 第23-25页 |
3.2 机理建模 | 第25-31页 |
3.3 模型验证 | 第31-32页 |
3.4 控制系统仿真 | 第32-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4章 660MW超临界机组现场组态方案设计及调试 | 第36-60页 |
4.1 电厂660MW超临界机组简介 | 第36-37页 |
4.2 西北电网AGC指令的特点 | 第37-39页 |
4.3 现场组态方案的优化及改进 | 第39-57页 |
4.3.1 给水控制系统 | 第39-46页 |
4.3.2 锅炉主控AGC指令前馈 | 第46-53页 |
4.3.3 BTU校正 | 第53-56页 |
4.3.4 磨煤机的一次风煤比 | 第56-57页 |
4.4 调试曲线 | 第57-6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5.1 结论 | 第60页 |
5.2 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