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3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3-15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14-15页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2.1.1 生态文明 | 第15页 |
2.1.2 政府绩效管理 | 第15-16页 |
2.1.3 生态绩效管理 | 第16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6-17页 |
2.2.2 当代生态文明理论 | 第17页 |
2.2.3 目标管理理论 | 第17-18页 |
2.2.4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第18-1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3 我国地方政府生态绩效管理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 第20-29页 |
3.1 我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3.2 我国地方政府生态绩效管理的现状分析 | 第21-22页 |
3.2.1 内容和方式大都是由政府管理主体决定 | 第21-22页 |
3.2.2 实施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政府的上级领导 | 第22页 |
3.2.3 历程具有“运动式”特征 | 第22页 |
3.2.4 上级政府管理下级且在内部完成 | 第22页 |
3.2.5 既有传统的形式又有不断的创新 | 第22页 |
3.3 我国地方政府生态绩效管理最新实践进展分析 | 第22-27页 |
3.3.1 深圳市将“绿色GDP”纳入政府绩效管理体系 | 第23-24页 |
3.3.2 海南省生态立省绩效管理模式 | 第24-26页 |
3.3.3 广东省分区绩效管理方法 | 第26-2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4 我国地方政府生态绩效管理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 第29-36页 |
4.1 我国地方政府生态绩效管理的困境 | 第29-32页 |
4.1.1 经济发展与生态绩效不平衡 | 第29页 |
4.1.2 区域差异性较大 | 第29-30页 |
4.1.3 生态绩效评估周期错位 | 第30页 |
4.1.4 生态政绩考核主体不明确 | 第30-31页 |
4.1.5 生态绩效指标体系设置难度大 | 第31页 |
4.1.6 生态绩效评估结果不能理性运用 | 第31-32页 |
4.2 我国地方政府生态绩效管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2-35页 |
4.2.1 政府生态绩效管理主体意识淡薄 | 第32-33页 |
4.2.2 管理体制不健全 | 第33-34页 |
4.2.3 缺乏制度保障 | 第34-3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5 构建地方政府生态绩效管理体系基本框架 | 第36-41页 |
5.1 构建生态绩效管理体系框架的指导思想 | 第36页 |
5.2 构建生态绩效管理体系框架的基本原则 | 第36-37页 |
5.2.1 公正性原则 | 第36-37页 |
5.2.2 公众参与原则 | 第37页 |
5.2.3 科学性原则 | 第37页 |
5.2.4 持续性原则 | 第37页 |
5.2.5 协调性原则 | 第37页 |
5.3 构建生态绩效管理框架的基本内容 | 第37-40页 |
5.3.1 生态绩效管理的计划与实施 | 第37-38页 |
5.3.2 生态绩效管理的考核与评估 | 第38-39页 |
5.3.3 生态绩效管理的沟通和反馈 | 第39页 |
5.3.4 生态绩效管理的法律保障 | 第39-4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6 我国地方政府生态绩效管理问题对策 | 第41-45页 |
6.1 公众参与的生态绩效管理主体多元化 | 第41页 |
6.2 转变政府唯GDP绩效管理观念 | 第41-42页 |
6.3 建立健全生态绩效管理指标内容体系 | 第42页 |
6.4 考评的时效长短结合 | 第42-43页 |
6.5 生态绩效管理过程保持持续沟通 | 第43页 |
6.6 进一步完善责任追究制度 | 第43页 |
6.7 生态绩效管理运行机制信息化 | 第43-44页 |
6.8 加大理论和实践研究力度 | 第44页 |
6.9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7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政府生态绩效管理实证研究 | 第45-49页 |
7.1 大兴安岭地区政府绩效管理现状 | 第45页 |
7.2 大兴安岭地区政府生态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45-47页 |
7.2.1 生态绩效管理主体单一 | 第45-46页 |
7.2.2 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冲突 | 第46页 |
7.2.3 生态评估指标及方法不科学 | 第46-47页 |
7.3 建立与完善大兴安岭地区政府生态绩效管理的对策 | 第47-48页 |
7.3.1 建立公众参与的生态绩效多元化主体 | 第47页 |
7.3.2 树立生态效益为主导的绩效管理观念 | 第47页 |
7.3.3 建立生态绩效管理指标内容体系 | 第47-48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