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7-17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页 |
1.3 模糊控制 | 第8-10页 |
1.3.1 模糊化 | 第9页 |
1.3.2 知识库 | 第9页 |
1.3.3 模糊推理 | 第9-10页 |
1.3.4 清晰化 | 第10页 |
1.4 挖掘机主要能量损失及节能控制技术 | 第10-16页 |
1.4.1 挖掘机主要能量损失分析 | 第10-15页 |
1.4.1.1 机械摩擦损失 | 第10页 |
1.4.1.2 液压系统中的能量损失 | 第10页 |
1.4.1.3 发动机与液压泵匹配不合理引起的能量损失 | 第10-15页 |
1.4.1.3.1 发动机特性 | 第11-13页 |
1.4.1.3.1.1 负荷特性 | 第11-12页 |
1.4.1.3.1.2 速度特性 | 第12页 |
1.4.1.3.1.3 调速特性 | 第12-13页 |
1.4.1.3.1.4 万有特性 | 第13页 |
1.4.1.3.2 液压泵特性 | 第13-14页 |
1.4.1.3.3 发动机-泵匹配的复杂性 | 第14-15页 |
1.4.2 挖掘机发动机-泵节能控制技术 | 第15-16页 |
1.4.2.1 发动机负载自适应控制 | 第15页 |
1.4.2.2 自动怠速控制 | 第15页 |
1.4.2.3 恒功率控制 | 第15页 |
1.4.2.4 分工况控制 | 第15-16页 |
1.4.2.5 压力切断控制 | 第16页 |
1.4.2.6 转速感应控制 | 第16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2章 柴油机调速系统原理、建模与仿真分析 | 第17-36页 |
2.1 调速器的作用 | 第17页 |
2.2 柴油机调速类型 | 第17-19页 |
2.2.1 单制调速 | 第18页 |
2.2.2 双制调速 | 第18-19页 |
2.2.3 全制调速 | 第19页 |
2.3 RQV-K全制式调速器工作原理 | 第19-23页 |
2.3.1 RQV—K调速器全制调速功能分析 | 第20-23页 |
2.3.2 高速控制 | 第23页 |
2.4 RSV全制式调速器工作原理 | 第23-27页 |
2.4.1 标定工况及高速控制 | 第24-25页 |
2.4.2 校正工况 | 第25-26页 |
2.4.3 RSV调速器调速控制 | 第26-27页 |
2.5 调速系统静态建模 | 第27-31页 |
2.6 调速系统动态模型 | 第31-3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3章 K3V系列泵变排量控制机构分析与仿真 | 第36-51页 |
3.1 K3V系列泵控制方式分析 | 第36-40页 |
3.1.1 交叉恒功率控制机理 | 第37-38页 |
3.1.1.1 双泵压力升高 | 第37-38页 |
3.1.1.2 双泵压力下降 | 第38页 |
3.1.2 变功率控制(模式控制) | 第38-39页 |
3.1.3 流量控制(负流量控制) | 第39-40页 |
3.1.3.1 流量减少的动作 | 第39-40页 |
3.1.3.2 流量增加的动作 | 第40页 |
3.2 液压泵静态特性 | 第40-43页 |
3.3 液压泵变量机构动态建模 | 第43-49页 |
3.3.1 阀控液压缸 | 第43-47页 |
3.3.2 电磁比例减压阀特性 | 第47-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发动机-泵模糊控制系统分析 | 第51-65页 |
4.1 发动机—变量泵的匹配原则 | 第51-53页 |
4.2 模糊控制器设计 | 第53-61页 |
4.2.1 模糊控制器的输入输出变量 | 第53-55页 |
4.2.2 模糊控制规则 | 第55-57页 |
4.2.3 模糊推理与判决 | 第57-61页 |
4.3 仿真实验 | 第61-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