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钢混凝土组合筒体的力学特性研究以及在超高层建筑中的应用--以贵阳亨特国际广场为例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高层建筑结构概述 | 第8-11页 |
1.2 高层建筑中的抗侧力体系 | 第11-14页 |
1.2.1 框架结构 | 第12页 |
1.2.2 框架-剪力墙结构 | 第12-14页 |
1.2.3 筒体结构 | 第14页 |
1.3 型钢混凝土组合筒体 | 第14-16页 |
1.3.1 型钢混凝土 | 第15页 |
1.3.2 型钢混凝土组合筒体 | 第15-16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6-18页 |
1.5 研究的内容及目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型钢混凝土组合筒体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19-53页 |
2.1 非线性有限元基本理论 | 第19-24页 |
2.1.1 弹塑性本构关系 | 第20-21页 |
2.1.2 塑性有限元屈服准则 | 第21-24页 |
2.2 非线性求解算法 | 第24-26页 |
2.2.1 牛顿-拉普森求解 | 第24-26页 |
2.3 型钢混凝土组合筒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6-34页 |
2.3.1 有限元模型的选择 | 第26-28页 |
2.3.2 有限元单元的选取 | 第28-31页 |
2.3.3 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31-34页 |
2.4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第34-52页 |
2.4.1 位移对比分析 | 第34-39页 |
2.4.2 应力对比分析 | 第39-40页 |
2.4.3 弹性应变对比分析 | 第40-42页 |
2.4.4 裂缝发展对比分析 | 第42-5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计算理论 | 第53-64页 |
3.1 振型分解法 | 第53-56页 |
3.1.1 模态分析(振型分解法)基本理论 | 第53页 |
3.1.2 结构动力学基本方程 | 第53-55页 |
3.1.3 模态质量参与系数取值分析 | 第55页 |
3.1.4 振型组合 | 第55-56页 |
3.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56-59页 |
3.2.1 反应谱理论 | 第56页 |
3.2.2 反应谱法振型的选取 | 第56-57页 |
3.2.3 扭转作用效应的计算 | 第57-59页 |
3.3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法 | 第59-64页 |
3.3.1 弹性时程分析法动力平衡方程的建立 | 第59-61页 |
3.3.2 弹性时程分析法在抗震中的应用 | 第61-62页 |
3.2.3 动力时程分析地震波的选取方法 | 第62-64页 |
第四章 型钢混凝土组合筒体超高层抗震计算 | 第64-111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64-69页 |
4.2 静力分析 | 第69-76页 |
4.2.1 风荷载作用下结构位移 | 第69-73页 |
4.2.2 楼层剪力 | 第73-76页 |
4.3 反应谱法结构抗震计算对比分析 | 第76-98页 |
4.3.1 周期比分析 | 第77-81页 |
4.3.2 位移比分析 | 第81-90页 |
4.3.3 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 | 第90-92页 |
4.3.4 剪重比 | 第92-95页 |
4.3.5 层间刚度比 | 第95-98页 |
4.4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 | 第98-110页 |
4.4.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98-101页 |
4.4.2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结果分析 | 第101-11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2页 |
5.1 结论 | 第111页 |
5.2 展望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