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导言 | 第10-15页 |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 二、研究状况和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 三、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第13-15页 |
| 第一章“转换性使用”概述 | 第15-20页 |
| 第一节“转换性使用”的产生与发展 | 第15-18页 |
| 一、索尼案确立了“创益性使用” | 第15-16页 |
| 二、坎贝尔案确立了“转换性使用” | 第16-18页 |
| 第二节“转换性使用”的价值取向 | 第18-20页 |
| 一、“转换性使用”旨在实现版权法的立法目的 | 第18页 |
| 二、“转换性使用”旨在实现宪法上的表达自由 | 第18-20页 |
| 第二章“转换性使用”的认定标准 | 第20-25页 |
| 第一节 增加了新的理解、美学或信息 | 第20-21页 |
| 第二节 转换了作品的功能或价值 | 第21-25页 |
| 第三章“转换性使用”与合理使用判断标准 | 第25-30页 |
| 第一节“转换性使用”在合理使用认定标准中的主导作用 | 第25-28页 |
| 第二节“转换性使用”不是构成合理使用的唯一因素 | 第28-30页 |
| 第四章“转换性使用”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 第30-36页 |
| 第一节“转换性使用”有利于统一判断标准 | 第30-32页 |
| 第二节 转换性使用规则有利于实现我国著作权法立法宗旨 | 第32-33页 |
| 第三节 转换性使用规则可纳入我国合理使用的判断标准 | 第33-36页 |
| 一、具有适用的现实基础 | 第33-34页 |
| 二、将转换性使用规则纳入司法解释 | 第34-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 后记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