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7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旋压技术分类和特点 | 第13-19页 |
1.2.1 常见旋压种类 | 第13-17页 |
1.2.2 筒旋变形特点 | 第17-1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3.1 筒形件旋压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3.2 错距旋压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3.3 错距旋压关键技术问题 | 第22-23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3-24页 |
1.5 本文结构框架 | 第24-27页 |
第2章 错距旋压改进仿真模型构建及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 第27-44页 |
2.1 引言 | 第27-28页 |
2.2 错距旋压模型提取 | 第28-30页 |
2.3 错距旋压仿真参数设置及模型选择 | 第30-33页 |
2.3.1 错距旋压仿真基础参数设置 | 第30-32页 |
2.3.2 错距旋压仿真基础模型选择 | 第32-33页 |
2.4 错距旋压仿真时间截断及精度模式分析 | 第33-36页 |
2.4.1 错距旋压仿真模型时间截断分析 | 第33-35页 |
2.4.2 错距旋压仿真模型精度模式影响分析 | 第35-36页 |
2.5 错距旋压仿真模型边界模式影响分析 | 第36-38页 |
2.5.1 错距旋压仿真边界模式计算效率影响分析 | 第37页 |
2.5.2 错距旋压仿真边界模式能量参数影响分析 | 第37-38页 |
2.6 错距旋压仿真模型有效性验证及特点 | 第38-43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错距旋压成型区机理及力能参数分析 | 第44-57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错距旋压成型区金属流动机理模型分析 | 第44-47页 |
3.3 错距旋压成型区应力状态分析 | 第47-51页 |
3.4 错距旋压成型区应变状态分析 | 第51-53页 |
3.5 错距旋压成型区接触面积及接触力分析 | 第53-5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错距旋压旋轮干涉机理分析及消除方法 | 第57-89页 |
4.1 引言 | 第57-58页 |
4.2 错距旋压旋轮干涉现象 | 第58-61页 |
4.2.1 错距位置干涉现象 | 第58-59页 |
4.2.2 错距倾角干涉现象 | 第59-61页 |
4.3 错距干涉参数及干涉机理分析 | 第61-78页 |
4.3.1 错距干涉参数获取 | 第61-64页 |
4.3.2 错距位置干涉机理分析 | 第64-71页 |
4.3.3 错距倾角干涉机理分析 | 第71-78页 |
4.4 错距旋压旋轮干涉消除方法 | 第78-87页 |
4.4.1 错距旋压位置干涉消除方法 | 第78-82页 |
4.4.2 错距旋压倾角干涉消除方法 | 第82-85页 |
4.4.3 错距旋压旋轮干涉消除验证 | 第85-8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5章 无干涉条件下错距旋压特性参数影响分析 | 第89-105页 |
5.1 引言 | 第89-90页 |
5.2 错距旋压参数影响研究现状分析 | 第90-92页 |
5.3 无干涉条件下旋轮参数影响分析 | 第92-98页 |
5.4 干涉条件下错距值影响分析 | 第98-10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8页 |
6.1 结论 | 第105-106页 |
6.2 展望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7页 |
附录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