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缩写词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3页 |
1 植物真菌病害的研究及防治 | 第14-17页 |
1.1 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1.2 防治现状 | 第15-17页 |
2 植物内生菌的相关研究 | 第17-27页 |
2.1 简介 | 第17-18页 |
2.2 普遍性和多样性 | 第18页 |
2.3 防治植物真菌病害的机理 | 第18-22页 |
2.4 利用内生菌控制植物真菌病害的途径 | 第22-23页 |
2.5 芽孢杆菌在防治植物病害中的研究概况 | 第23-25页 |
2.6 芽孢杆菌诱导植物系统抗性的机制 | 第25-26页 |
2.6.1 激发子 | 第25页 |
2.6.2 细胞学机制 | 第25页 |
2.6.3 生化机制 | 第25页 |
2.6.4 分子信号途径 | 第25-26页 |
2.7 药用植物内生菌的研究概况 | 第26-27页 |
2.7.1 药用植物活性成分与其内生菌的关系 | 第26-27页 |
2.7.2 药用植物内生菌所产活性物质的作用 | 第27页 |
3 独角莲的研究概况 | 第27-30页 |
3.1 主要药理作用 | 第28-29页 |
3.2 主要化学成分 | 第29-30页 |
4 立题依据和研究目的 | 第30-33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3-39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1.1 植物材料 | 第33页 |
1.2 菌株及培养基 | 第33页 |
1.3 相关试剂 | 第33页 |
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 第33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3-39页 |
2.1 菌株TG116的分离 | 第33-34页 |
2.2 菌株TG116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 | 第34-36页 |
2.2.1 对植物病原真菌抗菌谱的测定 | 第34-35页 |
2.2.2 对植物病原真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 第35页 |
2.2.3 盆栽防病试验 | 第35-36页 |
2.2.3.1 对小麦赤霉病的盆栽防病试验 | 第35页 |
2.2.3.2 对黄瓜枯萎病的盆栽防病试验 | 第35-36页 |
2.3 菌株TG116的鉴定 | 第36页 |
2.3.1 形态学观察及生理生化分析 | 第36页 |
2.3.2 16S rRNA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36页 |
2.4 菌株TG116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36-38页 |
2.4.1 生长曲线的制作 | 第36页 |
2.4.2 最适接种量的测定 | 第36-37页 |
2.4.3 最适生长温度的测定 | 第37页 |
2.4.4 最适生长pH值的测定 | 第37页 |
2.4.5 耐盐性的测定 | 第37页 |
2.4.6 最适生长碳源的测定 | 第37页 |
2.4.7 最适生长氮源的测定 | 第37-38页 |
2.5 菌株TG116的生防机理初探 | 第38-39页 |
2.5.1 诱导植物系统抗性的研究 | 第38页 |
2.5.2 产蛋白酶特性检测 | 第38页 |
2.5.3 产纤维素酶特性检测 | 第38-3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9-57页 |
1 菌株TG116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 | 第39-43页 |
1.1 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抗菌谱 | 第39-40页 |
1.2 对植物病原真菌菌丝形态的影响 | 第40-41页 |
1.3 盆栽防病效果 | 第41-43页 |
1.3.1 对小麦赤霉病的盆栽防治效果 | 第41页 |
1.3.2 对黄瓜枯萎病的盆栽防治效果 | 第41-43页 |
1.3.2.1 菌株TG116浸种处理的防治效果 | 第41-42页 |
1.3.2.2 菌株TG116灌根处理的防治效果 | 第42页 |
1.3.2.3 菌株TG116胞外分泌物和菌体的防治效果 | 第42-43页 |
2 菌株TG116的鉴定 | 第43-47页 |
2.1 形态学及生理生化鉴定 | 第43-45页 |
2.1.1 形态学特征 | 第43-44页 |
2.1.2 生理生化特征 | 第44-45页 |
2.2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5-47页 |
3 菌株TG116的生物学特性 | 第47-51页 |
3.1 生长曲线 | 第47-48页 |
3.2 最适接种量 | 第48页 |
3.3 最适生长温度 | 第48-49页 |
3.4 最适生长pH值 | 第49-50页 |
3.5 耐盐能力 | 第50页 |
3.6 最适生长碳源 | 第50-51页 |
3.7 最适生长氮源 | 第51页 |
4 菌株TG116的生防机理初探 | 第51-57页 |
4.1 诱导植物系统抗性 | 第51-55页 |
4.1.1 PAL活性 | 第51-52页 |
4.1.2 POD活性 | 第52-53页 |
4.1.3 PPO活性 | 第53-54页 |
4.1.4 SOD活性 | 第54页 |
4.1.5 MDA含量 | 第54-55页 |
4.2 产蛋白酶特性 | 第55-56页 |
4.3 产纤维素酶特性 | 第56-57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7-60页 |
第五章 主要研究结论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9页 |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