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高效石油烷烃降解菌及原油降解基因工程菌构建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该领域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12-22页
        1.2.1 石油污染的现状第12-13页
        1.2.2 微生物降解石油污染物的研究进展第13-15页
        1.2.3 石油污染物微生物降解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第15-17页
        1.2.4 细菌降解芳香烃化合物的酶学研究第17-19页
        1.2.5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研究进展第19-22页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第22-24页
        1.3.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2-23页
        1.3.2 研究内容第23-24页
第二章 原油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研究第24-41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4-34页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24-28页
        2.1.2 试验方法第28-34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34-39页
        2.2.1 石油烃降解菌的筛选结果第34页
        2.2.2 BS3菌株的形态学观察第34-35页
        2.2.3 菌株BS3的生理生化特性第35-36页
        2.2.4 菌株BS3的抗生素敏感性第36-37页
        2.2.5 16SrRNA序列分析第37-39页
        2.2.6 分离菌株的系统发育分析第39页
    2.3 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石油烃降解菌Acinetobacter sp.BS3的生长特性和降解特性研究第41-54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1-44页
        3.1.1 菌株与试剂第41页
        3.1.2 实验方法第41-44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44-52页
        3.2.1 菌株BS3的生长条件第44-46页
        3.2.2 不同培养条件对BS3菌株降解石油烃的影响第46-51页
        3.2.3 石油降解菌对石油中具体组分降解的GC-MS分析第51-52页
    3.3 小结第52-54页
第四章 恶臭假单胞菌BNF1中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基因(C23O)的定位、克隆和表达第54-77页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54-64页
        4.1.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54-56页
        4.1.2 实验方法第56-64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64-75页
        4.2.1 菌株BNF1降解性能验证第64-66页
        4.2.2 芳香烃降解菌质粒的提取和质粒降解功能测定第66-69页
        4.2.3 C23O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第69-75页
    4.3 小结第75-77页
第五章 基因工程菌的构建第77-90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77-82页
        5.1.1 菌株与试剂第77-78页
        5.1.2 实验方法第78-82页
    5.2 实验结果第82-89页
        5.2.1 双加氧酶(C23O)基因表达载体的酶切鉴定第82页
        5.2.2 工程菌株的构建第82-83页
        5.2.3 重组菌产酶活性的检测和降解底物特异性研究第83-84页
        5.2.4 重组菌BS3-C23O烷烃降解性能和菌株生长特性研究第84-85页
        5.2.5 实验菌株对原油中烷烃、芳香烃组分降解的对比实验第85-87页
        5.2.6 重组菌BS3-C23O的稳定性研究第87-89页
    5.3 小结第89-90页
第六章 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室内模拟实验及井场初步原位修复研究第90-104页
    6.1 生物修复室内模拟实验材料与方法第90-92页
        6.1.1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90页
        6.1.2 实验方法第90-92页
    6.2 井场原位修复实验材料与方法第92-93页
        6.2.1 实验材料与地点第92-93页
        6.2.2 实验方法第93页
    6.3 实验结果第93-103页
        6.3.1 石油污染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第93-94页
        6.3.2 土壤修复过程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第94-96页
        6.3.3 修复过程中脱氢酶活性的变化第96-97页
        6.3.4 土壤修复过程中对石油烃的降解情况第97-98页
        6.3.5 每日翻土对石油降解率产生的作用第98页
        6.3.6 发芽率测定实验第98-99页
        6.3.7 井场原位修复实验第99-103页
    6.4 小结第103-104页
结论与展望第104-107页
    1. 研究结论第104-106页
    2. 展望第106-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1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17-118页
致谢第118-119页
作者简介第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蒙古国的石油开发与蒙中石油开发合作问题研究
下一篇:连作苹果园土壤酚酸类物质的分布及其对真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