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10-15页 |
符号说明 | 第15-19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9-37页 |
第一章 自噬概述 | 第19-22页 |
1 自噬的分类 | 第19页 |
2 自噬的发生机制 | 第19-20页 |
3 小结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自噬的作用 | 第22-25页 |
1 自噬和细胞存活 | 第22-23页 |
2 自噬与细胞死亡 | 第23-24页 |
3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自噬的调控 | 第25-35页 |
1 自噬和凋亡的关系 | 第25-27页 |
1.1 合作关系 | 第25-26页 |
1.2 拮抗关系 | 第26-27页 |
1.3 动力关系 | 第27页 |
1.4 小结 | 第27页 |
2 Beclin-1-VPS34复合物与自噬 | 第27-30页 |
2.1 Beclin-1 | 第27-28页 |
2.2 Beclin-1-VPS34复合体的组成 | 第28页 |
2.3 抗凋亡蛋白Bcl-2对自噬的调节 | 第28-29页 |
2.4 小结 | 第29-30页 |
3 ERK信号通路与自噬 | 第30-32页 |
3.1 ERK信号通路概述 | 第30-31页 |
3.2 ERK和自噬 | 第31页 |
3.3 小结 | 第31-32页 |
4 氧化应激与自噬 | 第32-35页 |
4.1 氧化应激 | 第32页 |
4.2 氧化应激调节自噬 | 第32-33页 |
4.3 氧化应激的自噬调节 | 第33页 |
4.4 小结 | 第33-35页 |
第四章 镉与自噬 | 第35-36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6-37页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第37-78页 |
第一章 镉对神经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37-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1.1 实验动物和细胞 | 第37页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7-38页 |
1.3 试剂配制 | 第38页 |
1.4 PC-12细胞复苏传代 | 第38页 |
1.5 形态学观察 | 第38页 |
1.6 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38页 |
1.7 原代神经细胞的分离及培养 | 第38页 |
1.8 细胞活力测定 | 第38-39页 |
1.9 数据分析 | 第39页 |
2 结果 | 第39-41页 |
2.1 PC-12细胞贴壁及生长状况观察 | 第39-40页 |
2.2 镉对神经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40-41页 |
3 讨论 | 第41-43页 |
3.1 PC-12细胞培养技术要点 | 第41页 |
3.2 镉对神经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41-43页 |
第二章 镉诱导神经细胞自噬的研究 | 第43-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3-45页 |
1.1 实验动物和细胞 | 第43页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43-44页 |
1.3 细胞处理 | 第44页 |
1.4 免疫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 | 第44页 |
1.5 免疫荧光 | 第44页 |
1.6 吖啶橙(AO)染色 | 第44-45页 |
1.7 单丹磺酰尸胺(MDC)染色 | 第45页 |
1.8 统计学分析 | 第45页 |
2 结果 | 第45-49页 |
2.1 镉诱导自噬相关蛋白LC3的变化 | 第45-46页 |
2.2 免疫荧光检测LC3聚点 | 第46页 |
2.3 AO染色观察酸性自噬泡 | 第46页 |
2.4 MDC荧光染色观察晚期自噬溶酶体 | 第46-47页 |
2.5 透射电镜观察染毒神经细胞内细胞器的变化 | 第47-49页 |
3 讨论 | 第49-51页 |
第三章 自噬在镉致神经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 第51-5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1-52页 |
1.1 实验动物和细胞 | 第51页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51页 |
1.3 细胞处理 | 第51-52页 |
1.4 免疫印迹法检测LC3蛋白的表达 | 第52页 |
1.5 MTT法测定细胞活性 | 第52页 |
1.6 数据分析 | 第52页 |
2 结果 | 第52-54页 |
2.1 自噬抑制剂对LC3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52页 |
2.2 自噬抑制剂对神经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52-53页 |
2.3 自噬诱导剂对LC3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53页 |
2.4 自噬诱导剂对神经细胞活力的影响 | 第53-54页 |
3 讨论 | 第54-56页 |
第四章 镉诱导神经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关系 | 第56-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7页 |
1.1 细胞 | 第56页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56页 |
1.3 细胞处理 | 第56-57页 |
1.4 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 | 第57页 |
1.5 DAPI染色 | 第57页 |
1.6 数据分析 | 第57页 |
2 结果 | 第57-59页 |
2.1 自噬抑制剂和促进剂对PC-1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第57页 |
2.2 自噬抑制剂和促进剂对原代神经细胞凋亡形态的影响 | 第57-59页 |
3 讨论 | 第59-61页 |
第五章 class Ⅲ PI3K/Beclin-1/Bcl-2通路在镉诱导神经细胞自噬中的作用 | 第61-6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1.1 细胞 | 第61页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61页 |
1.3 细胞处理 | 第61-62页 |
1.4 免疫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 | 第62页 |
1.5 免疫荧光 | 第62页 |
1.6 数据分析 | 第62页 |
2 结果 | 第62-64页 |
2.1 镉处理不同时间后对class Ⅲ PI3K/Beclin-1/Bcl-2通路的影响 | 第62页 |
2.2 PI3K抑制剂对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62-63页 |
2.3 PI3K抑制剂对LC3聚点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3 讨论 | 第64-66页 |
第六章 ERK信号通路在镉诱导神经细胞自噬中的作用 | 第66-7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6-67页 |
1.1 细胞 | 第66页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66页 |
1.3 细胞处理 | 第66-67页 |
1.4 免疫印迹检测相关蛋白表达 | 第67页 |
1.5 吖啶橙(AO)染色 | 第67页 |
1.6 数据分析 | 第67页 |
2 结果 | 第67-68页 |
2.1 镉处理不同时间后对神经细胞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67页 |
2.2 ERK抑制剂对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67-68页 |
2.3 ERK抑制剂对酸性自噬泡的影响 | 第68页 |
3 讨论 | 第68-70页 |
第七章 氧化应激在镉诱导神经细胞自噬中的作用 | 第70-7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2页 |
1.1 细胞 | 第70页 |
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70页 |
1.3 细胞处理 | 第70-71页 |
1.4 MDC染色 | 第71页 |
1.5 免疫印迹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 | 第71页 |
1.6 活性氧(ROS)的测定 | 第71页 |
1.7 线粒体膜电位的测定 | 第71页 |
1.8 PI染色流式观察 | 第71页 |
1.9 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分析 | 第71-72页 |
1.10 统计学分析 | 第72页 |
2 结果 | 第72-75页 |
2.1 自噬抑制剂对自噬溶酶体的影响 | 第72页 |
2.2 NAC对自噬相关蛋白LC3表达的影响 | 第72页 |
2.3 抑制自噬对ROS含量变化的影响及NAC的作用 | 第72-73页 |
2.4 抑制自噬对线粒体膜电位含量变化的影响及NAC的作用 | 第73-74页 |
2.5 抑制自噬后DNA损伤的变化及NAC的作用 | 第74页 |
2.6 抑制自噬后细胞LDH漏出率的变化及NAC的作用 | 第74-75页 |
3 讨论 | 第75-78页 |
全文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