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水产、渔业论文--水产基础科学论文--水产生物学论文--水产动物学论文

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抗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候选基因分析

摘要第5-9页
Abstract第9-14页
第一章 引言第20-34页
    1 WSSV 简介第20-22页
    2 宿主自身免疫机制及免疫调节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第22-23页
    3 病毒对宿主信号转导通路的利用第23-24页
    4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第24-26页
    5 SNP 标记第26-28页
    6 候选基因分析第28-29页
    7 本研究的立论依据、目的及意义第29-34页
第二章 中国对虾 MEK 基因克隆、表达及 SNP 分析第34-6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4-48页
        1.1 材料第34-36页
            1.1.1 实验动物第34-35页
            1.1.2 主要仪器第35页
            1.1.3 主要试剂配方第35-36页
        1.2 方法第36-48页
            1.2.1 DNA 提取第36-37页
            1.2.2 病毒悬液和毒饵制备第37-38页
            1.2.3 WSSV 攻毒实验第38页
                1.2.3.1 注射法 WSSV 攻毒实验第38页
                1.2.3.2 喂食法 WSSV 攻毒实验第38页
            1.2.4 RNA 提取第38-39页
            1.2.5 FcMEK cDNA 克隆及表达分析第39-45页
            1.2.6 SNP 开发及抗 WSSV 关联分析第45-48页
    2 结果第48-59页
        2.1 FcMEK cDNA 序列与编码氨基酸序列分析第48-53页
        2.2 正常中国对虾不同组织内 FcMEK mRNA 转录水平第53-54页
        2.3 感染 WSSV 后中国对虾不同组织内 FcMEK mRNA 转录水平第54-56页
        2.4 中国对虾 FcMEK SNP 标记筛选第56-59页
    3 讨论第59-61页
第三章 中国对虾 ERK 基因克隆、表达及 SNP 分析第61-82页
    1 材料与方法第62-68页
        1.1 材料第62页
            1.1.1 实验动物第62页
            1.1.2 主要仪器第62页
            1.1.3 主要试剂配方第62页
        1.2 方法第62-68页
            1.2.1 DNA 提取第62-63页
            1.2.2 病毒悬液和毒饵制备第63页
            1.2.3 WSSV 攻毒实验第63页
            1.2.4 RNA 提取第63页
            1.2.5 FcERK cDNA 克隆及表达分析第63-66页
            1.2.6 SNP 开发及抗 WSSV 关联分析第66-68页
    2 结果第68-80页
        2.1 FcERK cDNA 序列与编码氨基酸序列分析第68-73页
        2.2 正常中国对虾不同组织内 FcERK mRNA 转录水平第73-74页
        2.3 感染 WSSV 后中国对虾不同组织内 FcERK mRNA 转录水平第74-76页
        2.4 感染 WSSV 后中国对虾不同组织内 FcERK 蛋白水平第76-77页
        2.5 中国对虾 FcERK SNP 标记筛选第77-80页
    3 讨论第80-82页
第四章 感染中国对虾的 WSSV 复制特点及抑制宿主 MEK/ERK 通路对于 WSSV复制的影响第82-91页
    1 材料与方法第83-86页
        1.1 材料第83-84页
            1.1.1 实验动物第83页
            1.1.2 主要仪器第83页
            1.1.3 主要试剂配方第83-84页
        1.2 方法第84-86页
            1.2.1 毒饵、病毒悬液及含 U0126 的病毒悬液制备第84页
            1.2.2 喂食法 WSSV 攻毒实验第84页
            1.2.3 注射法 WSSV 攻毒实验第84-85页
            1.2.4 DNA 提取第85页
            1.2.5 WSSV 含量检测第85页
            1.2.6 数据统计、分析第85-86页
    2 结果第86-89页
    3 讨论第89-91页
第五章 中国对虾 Ras 基因克隆、表达及 SNP 分析第91-10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2-97页
        1.1 材料第92-93页
            1.1.1 实验动物第92页
            1.1.2 主要仪器第92页
            1.1.3 主要试剂配方第92-93页
        1.2 方法第93-97页
            1.2.1 病毒悬液制备第93页
            1.2.2 WSSV 攻毒实验第93页
            1.2.3 RNA 提取第93页
            1.2.4 FcRas cDNA 克隆及表达分析第93-95页
            1.2.5 SNP 开发第95-97页
    2 结果第97-104页
        2.1 FcRas cDNA 序列与编码氨基酸序列分析第97-101页
        2.2 正常中国对虾不同组织内 FcRas mRNA 转录水平第101-102页
        2.3 感染 WSSV 后中国对虾不同组织内 FcRas mRNA 转录水平第102-104页
    3 讨论第104-106页
第六章 中国对虾组织蛋白酶 B 基因克隆、表达及 SNP 分析第106-12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06-112页
        1.1 材料第106-107页
            1.1.1 实验动物第106-107页
            1.1.2 主要仪器第107页
            1.1.3 主要试剂配方第107页
        1.2 方法第107-112页
            1.2.1 DNA 提取第107页
            1.2.2 病毒悬液和毒饵制备第107页
            1.2.3 WSSV 攻毒实验第107-108页
            1.2.4 RNA 提取第108页
            1.2.5 FcCathepsin B cDNA 克隆及表达分析第108-110页
            1.2.6 SNP 开发及抗 WSSV 关联分析第110-112页
    2 结果第112-124页
        2.1 FcCathepsin B cDNA 序列与编码氨基酸序列分析第112-118页
        2.2 正常中国对虾不同组织内 FcCathepsin B mRNA 转录水平第118-119页
        2.3 感染 WSSV 后中国对虾不同组织内 FcCathepsin B mRNA 转录水平第119-121页
        2.4 中国对虾 FcCathepsin B SNP 标记筛选第121-124页
    3 讨论第124-126页
第七章 中国对虾转录组 SNP 分析第126-15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27-140页
        1.1 材料第127-128页
            1.1.1 实验动物第127页
            1.1.2 主要仪器第127-128页
            1.1.3 主要试剂配方第128页
        1.2 方法第128-140页
            1.2.1 病毒悬液和毒饵制备第128页
            1.2.2 WSSV 攻毒实验第128页
            1.2.3 DNA、RNA 提取第128-129页
            1.2.4 SNP 候选位点挑选及 HRM 实验引物设计第129页
            1.2.5 引物筛选第129页
            1.2.6 设计探针第129页
            1.2.7 HRM 检测第129-130页
            1.2.8 SNP 位点信息统计第130页
            1.2.9 抗 WSSV 相关 SNP 筛选及分析第130-140页
    2 结果第140-155页
        2.1 引物筛选第140页
        2.2 SNP 筛选及遗传多态性第140-148页
        2.3 抗 WSSV 相关 SNP 位点筛选及研究第148-155页
    3 讨论第155-157页
结论第157-160页
参考文献第160-170页
致谢第170-171页
个人简历第171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71-172页
获奖情况第172-173页

论文共1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医导引术运用于肢体痹治疗的可行性探讨
下一篇:自噬在镉致大鼠神经细胞毒性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