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8页 |
1.1 软物质及自组织 | 第11-14页 |
1.1.1 软物质 | 第11页 |
1.1.2 软物质的基本特征 | 第11-13页 |
1.1.3 聚合物的自组织与分子和晶体取向 | 第13-14页 |
1.2 聚合物分子和晶体取向的方法 | 第14-17页 |
1.2.1 机械拉伸 | 第14-15页 |
1.2.2 流动诱导 | 第15页 |
1.2.3 电场和磁场诱导 | 第15-16页 |
1.2.4 受限诱导 | 第16-17页 |
1.3 受限条件下的聚合物取向结晶 | 第17-27页 |
1.3.1 一维空间受限条件下的聚合物取向结晶 | 第17-20页 |
1.3.2 二维空间受限条件下的聚合物取向结晶 | 第20-22页 |
1.3.3 三维空间受限 | 第22页 |
1.3.4 纳米压印与受限条件下的聚合物分子和晶体取向 | 第22-27页 |
1.4 共轭聚合物的分子和晶体取向及其应用 | 第27-33页 |
1.4.1 共轭聚合物的分子和晶体取向与电荷传输 | 第27-29页 |
1.4.2 共轭聚合物分子和晶体取向调控与应用 | 第29-33页 |
1.5 共轭聚合物微纳结构阵列的构筑 | 第33-36页 |
1.5.1 自组装法 | 第33-34页 |
1.5.2 辐照法 | 第34-35页 |
1.5.3 模板法 | 第35-36页 |
1.6 本论文工作的选题和切入点 | 第36-38页 |
第二章 共轭聚合物纳米结构阵列的构筑 | 第38-54页 |
2.1 引言 | 第38-39页 |
2.2 原料、试剂和仪器 | 第39-40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40-41页 |
2.4 阳极氧化铝 AAO 模板的制备 | 第41-48页 |
2.4.1 阳极氧化铝 AAO 模板的制备流程 | 第41-42页 |
2.4.2 阳极氧化铝 AAO 模板的表征 | 第42-48页 |
2.5 共轭聚合物纳米结构阵列的构筑 | 第48-52页 |
2.5.1 共轭聚合物纳米结构阵列的构筑流程 | 第48-49页 |
2.5.2 共轭聚合物纳米结构阵列的表征 | 第49-5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三章 共轭聚合物分子和晶体取向研究 | 第54-82页 |
3.1 引言 | 第54-5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5页 |
3.3 共轭聚合物薄膜的分子和晶体取向研究 | 第55-65页 |
3.3.1 同步辐射掠入射 X 射线衍射方法简介 | 第55-57页 |
3.3.2 掠入射 X 射线衍射实验示意图 | 第57-58页 |
3.3.3 P3HT 薄膜的分子和晶体取向 | 第58-64页 |
3.3.4 PTB7 薄膜的分子和晶体取向 | 第64-65页 |
3.4 共轭聚合物纳米结构阵列的分子和晶体取向 | 第65-80页 |
3.4.1 P3HT 纳米结构阵列的分子和晶体取向 | 第65-77页 |
3.4.2 PTB7 纳米结构阵列的分子和晶体取向 | 第77-8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四章 共轭聚合物分子和晶体取向结构与性能关系 | 第82-98页 |
4.1 引言 | 第8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2-83页 |
4.3 导电原子力显微镜(C-AFM)测试简介 | 第83-85页 |
4.3.1 C-AFM 原理 | 第83-84页 |
4.3.2 C-AFM 测试在共轭聚合物中的应用 | 第84-85页 |
4.4 共轭聚合物分子和晶体取向与导电性能 | 第85-96页 |
4.4.1 P3HT 分子和晶体取向与导电性能 | 第85-95页 |
4.4.2 PTB7 分子和晶体取向与导电性能 | 第95-9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五章 取向有序的纳米结构阵列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探索 | 第98-116页 |
5.1 引言 | 第98-99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9-100页 |
5.3 有机太阳能电池简介 | 第100-103页 |
5.3.1 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构的发展 | 第101-102页 |
5.3.2 基于纳米压印技术构建的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进展 | 第102-103页 |
5.4 取向有序纳米结构阵列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 第103-114页 |
5.4.1 聚合物的 face-on 取向结构在太阳能电池中的作用探索 | 第105-110页 |
5.4.2 不同直径纳米柱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探索 | 第110-11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16-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39-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