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社会公德论文

道德承续论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导论:人是道德承续中的理性存在第11-56页
    1.1 道德承续作为伦理研究对象第12-31页
        1.1.1 道德与伦理的概念疏解第12-22页
        1.1.2 以道德承续为研究对象第22-31页
    1.2 人是道德承续中的理性存在第31-56页
        1.2.1 道德承续是全球性伦理现象第31-44页
        1.2.2 生活世界不能没有道德承续第44-50页
        1.2.3 人是道德承续中的理性存在第50-56页
第2章 道德承续研究现状及其理论增长点第56-79页
    2.1 国外道德承续的研究资源与现状第56-63页
    2.2 我国道德承续研究的现状与问题第63-75页
    2.3 道德承续研究可能的理论增长点第75-76页
    2.4 道德承续的研究方法及思路架构第76-79页
        2.4.1 研究方法第76-78页
        2.4.2 思路结构第78-79页
第3章 道德承续的内涵及其理论审视第79-100页
    3.1 道德承续的概念界定第79-87页
        3.1.1 道德承续概念的界定标准第80-82页
        3.1.2 道德承续的定义及其内涵第82-84页
        3.1.3 道德承续的相似概念辨析第84-86页
        3.1.4 道德承续对象及类型分析第86-87页
    3.2 道德承续的理论检视第87-100页
        3.2.1 道德不可承续论第87-91页
        3.2.2 道德可承续理论第91-100页
第4章 道德承续的发生及其过程第100-128页
    4.1 道德传统是道德承续发生的背景第100-112页
        4.1.1 被贬斥的道德传统与高扬的传统道德第101-103页
        4.1.2 被构建的道德传统与构建的道德传统第103-110页
        4.1.3 道德传统是道德承续发生的起点归宿第110-112页
    4.2 道德基因是道德承续发生的基础第112-118页
        4.2.1 道德基因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第112-114页
        4.2.2 道德生物基因与道德文化基因第114-116页
        4.2.3 道德单元、道德命题与道德基因第116-117页
        4.2.4 道德基因是道德承续发生的基础第117-118页
    4.3 道德教育是道德承续发生的保障第118-122页
        4.3.1 在道德承续中道德教育不可或阙第118-120页
        4.3.2 道德教育对道德承续有保障作用第120-122页
    4.4 道德堕距是道德承续发生的动因第122-125页
        4.4.1 道德堕距在道德生态变迁中产生第122-124页
        4.4.2 弥合道德堕距是道德承续的动因第124-125页
    4.5 道德承续的发生过程及基本特征第125-128页
        4.5.1 道德承续的发生过程第125-126页
        4.5.2 道德承续的基本特征第126-128页
第5章 道德生态对道德承续的影响第128-145页
    5.1 道德生态对于道德承续探究的意义第128-130页
    5.2 道德生态的概念内涵及其类型分析第130-138页
        5.2.1 道德生态的概念界定及其内涵第131-137页
        5.2.2 道德生态的两种基本类型分析第137-138页
    5.3 自足型道德生态对道德承续的影响第138-141页
        5.3.1 自足型道德生态的特点第138-140页
        5.3.2 自足型道德生态对道德承续的影响第140-141页
    5.4 失衡型道德生态对道德承续的影响第141-145页
        5.4.1 失衡型道德生态的特点第141-143页
        5.4.2 失衡型道德生态对道德承续的影响第143-145页
第6章 道德承续的原则、路径及其方法探究第145-163页
    6.1 道德承续的基本原则第145-153页
        6.1.1 正视道德生态运行规律第145-149页
        6.1.2 批判继承伦理道德遗产第149-151页
        6.1.3 以人的完善为价值取向第151-153页
    6.2 道德承续的主要路径第153-160页
        6.2.1 道德承续的家庭路径:家风家教第153-155页
        6.2.2 道德承续的社会路径:习俗社教第155-158页
        6.2.3 道德承续的宗教路径:宗教信仰第158-160页
    6.3 道德承续的一般方法第160-163页
        6.3.1 宏观方法:遵循规律与原则并利用主要路径第161-162页
        6.3.2 微观方法:道德单元及道德命题的批判继承第162-163页
第7章 结语:道德承续作为中国道德建设的可能范式第163-169页
    7.1 告别传统之后中国道德建设的反思第163-165页
    7.2 道德承续助力未来的中国道德建设第165-167页
    7.3 道德承续作为可能的道德建设范式第167-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77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177-178页
致谢第178页

论文共1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心理对照与执行意向对目标追寻的影响
下一篇:A Study of Preparedness of Teachers of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ir Effectiveness in Teaching in Secondary Schools of North Central Nige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