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2-19页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意义 | 第12-14页 |
第二节 研究回顾与展望 | 第14-17页 |
第三节 研究原则及方法 | 第17页 |
第四节 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第一章 艾轩学派与刘克庄诗学 | 第19-36页 |
第一节 家学渊源 | 第19-23页 |
第二节 艾轩学术的特点 | 第23-29页 |
第三节 艾轩学派对刘克庄诗学的影响 | 第29-36页 |
第二章 真德秀与刘克庄诗学 | 第36-50页 |
第一节 师事真德秀 | 第36-40页 |
第二节 对道学诗论的吸收与反思 | 第40-50页 |
第三章 永嘉学派与刘克庄诗学 | 第50-65页 |
第一节 刘克庄与永嘉学派的渊源 | 第50-56页 |
第二节 叶适与艾轩学术上的相合 | 第56-59页 |
第三节 刘克庄对永嘉诗学的吸收 | 第59-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