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3-19页 |
1.3.1 碳排放强度直接影响因素研究 | 第13-15页 |
1.3.2 碳排放强度间接影响相关研究 | 第15-19页 |
1.4 研究方案和方法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3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4 技术路线图 | 第21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1-24页 |
2 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第24-38页 |
2.1 建筑产业碳排放强度基本概念分析 | 第24-27页 |
2.1.1 相关基本概念 | 第24-25页 |
2.1.2 建筑产业低碳技术创新概念 | 第25-27页 |
2.2 建筑产业碳排放强度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27-28页 |
2.3 建筑产业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理论框架 | 第28-36页 |
2.3.1 建筑产业碳排放强度直接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第28-29页 |
2.3.2 建筑产业碳排放强度间接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第29-35页 |
2.3.3 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理论框架构建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3 我国建筑产业碳排放强度直接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6页 |
3.1 直接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第38-39页 |
3.2 直接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第39-42页 |
3.2.1 碳排放强度测算模型 | 第39-40页 |
3.2.2 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模型 | 第40-42页 |
3.3 实证分析 | 第42-45页 |
3.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42页 |
3.3.2 建筑产业碳排放强度 | 第42-43页 |
3.3.3 建筑产业碳排放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我国建筑产业碳排放强度间接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68页 |
4.1 间接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 第46-51页 |
4.1.1 建筑产业低碳技术创新驱动因素分析 | 第46-51页 |
4.1.2 低碳技术创新对建筑产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 第51页 |
4.2 间接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设计 | 第51-57页 |
4.2.1 调查问卷设计 | 第52-56页 |
4.2.2 研究方法设计 | 第56-57页 |
4.2.3 数据收集过程 | 第57页 |
4.3 数据检验分析 | 第57-62页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7-59页 |
4.3.2 信效度检验 | 第59-62页 |
4.4 基于PLS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 第62-66页 |
4.4.1 路径分析和假设检验 | 第62-64页 |
4.4.2 模型的修正和确定 | 第64-65页 |
4.4.3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65-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5 我国建筑产业减排策略选择 | 第68-74页 |
5.1 建筑产业直接层面策略选择 | 第68-69页 |
5.1.1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第68页 |
5.1.2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 第68-69页 |
5.1.3 调整建筑材料使用 | 第69页 |
5.2 建筑产业间接层面策略选择 | 第69-72页 |
5.2.1 完善政府激励约束机制 | 第69-70页 |
5.2.2 规范低碳技术创新市场机制 | 第70页 |
5.2.3 构建促进技术进步机制 | 第70-71页 |
5.2.4 建立健全全民参与机制 | 第71页 |
5.2.5 完善企业内部低碳技术创新文化、战略以及制度建设 | 第71-7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展望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附录 | 第84-8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