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浸金精矿助浸氰化浸金及浸渣的综合利用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 ·本文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难处理金矿的分类与性质 | 第12-13页 |
| ·难选冶金矿常用预处理方法 | 第13-21页 |
| ·焙烧氧化法 | 第13-14页 |
| ·加压氧化分解法 | 第14-16页 |
| ·化学氧化分解法 | 第16-19页 |
| ·微生物氧化分解法 | 第19-21页 |
| ·难选冶金矿常用的氰化方法 | 第21-24页 |
| ·强化氰化浸出 | 第22-23页 |
| ·氰化炭浆法提金 | 第23页 |
| ·氰化树脂矿浆法提金 | 第23-24页 |
| ·矿渣的综合利用现状 | 第24-25页 |
| ·矿渣的危害 | 第24页 |
| ·矿渣的综合利用现状 | 第24-25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和意义 | 第25-28页 |
| ·研究意义 | 第25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 ·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氰化浸金预处理工艺的研究 | 第28-39页 |
| ·概述 | 第28页 |
| ·试验方法 | 第28-32页 |
| ·试验试剂与仪器 | 第28-29页 |
| ·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 ·实验的工艺流程 | 第31-32页 |
| ·预处理工艺条件的选择 | 第32-38页 |
| ·脱砷试验 | 第32-35页 |
| ·脱硫试验 | 第35-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助浸剂SxP氰化浸金工艺的研究 | 第39-50页 |
| ·助浸剂的物化性质及作用原理 | 第39页 |
| ·试验条件 | 第39-41页 |
| ·试验试剂与仪器 | 第39-40页 |
| ·难浸金精矿的组成及性质 | 第40-41页 |
| ·实验方法 | 第41页 |
| ·金的回收率测定 | 第41-44页 |
| ·浸渣中金的测定原理 | 第41-42页 |
| ·主要试剂 | 第42-43页 |
| ·氢醌标准溶液的标定 | 第43页 |
| ·分析步骤 | 第43-44页 |
| ·催化浸金工艺条件的选择 | 第44-49页 |
| ·pH的选择 | 第44-45页 |
| ·固液比的选择 | 第45页 |
| ·温度的选择 | 第45-46页 |
| ·粒度的选择 | 第46页 |
| ·催化剂用量的选择 | 第46-47页 |
| ·氰化钠用量的选择 | 第47-48页 |
| ·搅拌时间的选择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氰化浸渣中FE的综合利用 | 第50-61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50页 |
| ·聚合硫酸铁的制备 | 第50-53页 |
| ·试验材料及仪器 | 第50-52页 |
| ·制备方法及流程 | 第52-53页 |
| ·PFS主要性能指标检测 | 第53-55页 |
| ·PFS密度的测定 | 第53页 |
| ·EDTA滴定法测定Fe3+的含量 | 第53-54页 |
| ·高锰酸钾法测定Fe2+的含量 | 第54页 |
| ·盐基度的测定 | 第54-55页 |
| ·自制聚合硫酸铁的性能试验 | 第55-58页 |
| ·自制PFS性能指标的分析 | 第55-56页 |
| ·自制PFS絮凝试验 | 第56-58页 |
| ·絮凝条件试验 | 第58-60页 |
| ·聚铁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8页 |
| ·pH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 ·絮凝时间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 第五章 氰化浸金原理及PFS合成机理研究 | 第61-76页 |
| ·氧化焙烧预处理原理 | 第61-62页 |
| ·氰化浸金原理 | 第62-67页 |
| ·氰化浸金反应方程 | 第62-64页 |
| ·氰化浸金反应速率 | 第64-67页 |
| ·伴生组分对氰化浸金过程的影响 | 第67-69页 |
| ·铁及铁矿物的影响 | 第67-68页 |
| ·砷及砷矿物的影响 | 第68页 |
| ·含碳矿物的影响 | 第68-69页 |
| ·铜及铜矿物的影响 | 第69页 |
| ·聚合硫酸铁的制备原理 | 第69-72页 |
| ·硫酸酸浸原理 | 第69-70页 |
| ·废铁屑还原原理 | 第70页 |
| ·聚合硫酸铁制备原理 | 第70-72页 |
| ·聚合硫酸铁絮凝机理 | 第72-76页 |
| ·胶体的稳定性 | 第72-73页 |
| ·胶体的絮凝机理 | 第73-7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6-77页 |
| ·展望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竞赛情况 | 第83-84页 |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