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地震图像中的目标特征识别方法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简略字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18页 |
1.1.1 特征提取 | 第17页 |
1.1.2 全层位自动追踪技术 | 第17-1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贡献 | 第20-21页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波形特征提取及波形分类技术研究 | 第22-37页 |
2.1 波形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 第22-29页 |
2.1.1 傅里叶变换法 | 第23-24页 |
2.1.2 小波变换 | 第24-25页 |
2.1.3 切比雪夫多项式拟合 | 第25-29页 |
2.2 聚类分析 | 第29-36页 |
2.2.1 距离的度量 | 第29-31页 |
2.2.2 聚类分析的典型算法 | 第31-3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层位特征识别方法研究 | 第37-62页 |
3.1 数据预处理 | 第37-41页 |
3.2 层位波形特征的统计学研究 | 第41-52页 |
3.2.1 地质数据的特性 | 第41-42页 |
3.2.2 地质上几种重要的概率模型 | 第42-50页 |
3.2.3 层位波形特征参数的统计特性 | 第50-52页 |
3.3 层位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 第52-60页 |
3.3.1 基于密度的聚类在层位追踪中的应用 | 第53-56页 |
3.3.2 数学形态学在层位追踪中的应用 | 第56-6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全层位自动追踪算法研究 | 第62-72页 |
4.1 二维全层位自动追踪 | 第62-66页 |
4.1.1 层位极值聚类阶段 | 第63-64页 |
4.1.2 层位段融合阶段 | 第64-66页 |
4.2 三维全层位追踪自动追踪 | 第66-71页 |
4.2.1 三维层位面、线关系 | 第67页 |
4.2.2 重建三维空间层位 | 第67-70页 |
4.2.3 重建效果展示 | 第70-7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层位追踪在实际地震数据中应用效果 | 第72-82页 |
5.1 在HBC工区应用效果 | 第72-78页 |
5.1.1 二维全层位追踪 | 第72-73页 |
5.1.2 三维层位追踪效果对比 | 第73-78页 |
5.2 在GMD工区应用效果 | 第78-80页 |
5.3 在F3工区的应用效果 | 第80-82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2-84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82-83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个人简历 | 第88-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