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特提斯造山带腾冲地体邦棍尖山和坡仑山花岗岩成因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1页 |
1.1 引言 | 第9-11页 |
第二章 地质背景和样品 | 第11-15页 |
2.1 地质背景 | 第11-12页 |
2.2 野外和岩相学特征 | 第12-15页 |
第三章 分析方法 | 第15-21页 |
3.1 分析手段 | 第15-16页 |
3.2 分析原理 | 第16-21页 |
3.2.1 锆石U-Pb定年 | 第16-17页 |
3.2.2 Nd同位素示踪 | 第17-18页 |
3.2.3 二元混合模型 | 第18-19页 |
3.2.4 铅构造模式 | 第19-21页 |
第四章 分析结果 | 第21-47页 |
4.1 锆石U-Pb年代学 | 第21-40页 |
4.2 全岩地球化学 | 第40-47页 |
4.2.1 主微量元素 | 第40-43页 |
4.2.2 全岩Sr-Nd-Pb同位素 | 第43-47页 |
第五章 讨论 | 第47-63页 |
5.1 年代学 | 第47-52页 |
5.1.1 侵位时代与碰撞时限 | 第47-48页 |
5.1.2 新生代构造运动 | 第48-52页 |
5.2 源区性质 | 第52-63页 |
5.2.1 围岩混染 | 第52-53页 |
5.2.2 分离结晶 | 第53-55页 |
5.2.3 基底性质与坡仑山岩体的成因 | 第55-57页 |
5.2.4 腾冲地块和保山地块的异同 | 第57-59页 |
5.2.5 壳幔相互作用与邦棍尖山岩体的成因 | 第59-6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