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影响混凝土强度的因素分析 | 第10-13页 |
1.2.1 骨料 | 第10页 |
1.2.2 硬化水泥浆体 | 第10-11页 |
1.2.3 水泥石-骨料间的界面过渡区 | 第11页 |
1.2.4 提高混凝土强度的措施 | 第11-13页 |
1.3 影响混凝土工作性的因素 | 第13-14页 |
1.3.1 水泥浆数量 | 第13页 |
1.3.2 砂率 | 第13页 |
1.3.3 外加剂 | 第13页 |
1.3.4 外部环境 | 第13-14页 |
1.3.5 提高新拌混凝土工作性的措施 | 第14页 |
1.4 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因素 | 第14-15页 |
1.4.1 影响耐久性的内因 | 第14页 |
1.4.2 影响耐久性的外因 | 第14页 |
1.4.3 改善耐久性的措施 | 第14-15页 |
1.5 搅拌机理与振动搅拌技术 | 第15-19页 |
1.5.1 混凝土搅拌机理及搅拌机概述 | 第15-16页 |
1.5.2 振动搅拌技术 | 第16-19页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理论分析 | 第20-32页 |
2.1 振动搅拌对混凝土流变特性的作用机理 | 第20-23页 |
2.1.1 新拌混凝土的结构-流变特性 | 第20-21页 |
2.1.2 振动搅拌对新拌混凝土结构-流变特性的影响 | 第21-23页 |
2.2 振动搅拌对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机理 | 第23-25页 |
2.2.1 振动搅拌对混凝土流动性的影响 | 第23-24页 |
2.2.2 振动搅拌对混凝土粘聚性的影响 | 第24页 |
2.2.3 振动搅拌对混凝土保水性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 振动搅拌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机理 | 第25-27页 |
2.3.1 振动搅拌对混凝土抗冻融性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2 振动搅拌对混凝土抗渗性的影响 | 第26页 |
2.3.3 振动搅拌对混凝土耐水性的影响 | 第26-27页 |
2.4 振动搅拌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机理 | 第27-29页 |
2.4.1 振动搅拌对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的影响 | 第27页 |
2.4.2 振动搅拌对混凝土水泥团聚现象的影响 | 第27-28页 |
2.4.3 振动搅拌对混凝土拌合效果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4 振动搅拌对混凝土水化反应的影响 | 第29页 |
2.5 振动搅拌对混凝土微观孔结构的影响机理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样机设计与实施方案 | 第32-41页 |
3.1 试验样机设计 | 第32-34页 |
3.1.1 试验样机的设计要求 | 第32页 |
3.1.2 试验样机的工作原理与主要工作机构的设计 | 第32-34页 |
3.2 试验制度的设计 | 第34-37页 |
3.2.1 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 | 第34-36页 |
3.2.2 搅拌制度的设计 | 第36-37页 |
3.3 试验方案的设计 | 第37-40页 |
3.3.1 试验的目的 | 第37页 |
3.3.2 试验内容 | 第37-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1-56页 |
4.1 混凝土质量评价体系 | 第41-43页 |
4.1.1 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 | 第41-42页 |
4.1.2 混凝土拌合物的含气量 | 第42页 |
4.1.3 混凝土拌合物的强度 | 第42-43页 |
4.2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3-55页 |
4.2.1 振动搅拌与普通强制搅拌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的对比试验结果分析 | 第43-48页 |
4.2.2 在振动搅拌的条件下减少水泥用量的对比试验分析 | 第48-51页 |
4.2.3 通过砂率的调整来研究振动拌合下减少水泥用量的混凝土性能 | 第51-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微观形态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机理 | 第56-68页 |
5.1 微观形貌结构对混凝土的影响机理 | 第56-60页 |
5.1.1 振动拌合对混凝土界面结合处的影响 | 第57-59页 |
5.1.2 振动拌合对混凝土浆体的影响 | 第59-60页 |
5.2 孔结构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机理 | 第60-66页 |
5.2.1 试验仪器与原理 | 第60-62页 |
5.2.2 振动拌合对孔结构参数的影响 | 第62-64页 |
5.2.3 振动拌合对孔级配的影响 | 第64-6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69页 |
6.2 建议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