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论文--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论文

清末民初河南农业教育研究(1902-1919)--以蚕桑学堂(校)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绪论第9-15页
 一、选题的意义第9-10页
 二、清末民初河南农业教育研究(1902-1919)综述第10-12页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第12-13页
  1. 历史分析法第12页
  2. 比较分析法第12页
  3. 现代化视角第12-13页
  4. 指导思想第13页
 四、重难点和创新之处第13-15页
  1. 重点难点第13页
  2. 创新之处第13-15页
第一章 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兴起及河南发展农业教育的背景第15-23页
   ·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兴起的背景第15-17页
     ·清末民初中国实业教育得到逐步重视第15-16页
     ·近代我国农业教育逐渐兴起第16-17页
   ·清末民初河南发展农业教育的背景及优势第17-23页
     ·河南发展蚕业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第17-18页
     ·河南历来有植桑养蚕、缫丝织绸的传统第18-19页
     ·清末民初河南丝业的衰落第19-20页
     ·地方官吏及士绅对河南蚕桑及蚕业教育发展的大力支持第20-23页
第二章 “壬寅-癸卯”学制下河南蚕业教育发展概述第23-43页
   ·“壬寅-癸卯”学制体系下的农业教育系统第23-28页
     ·初等农业学堂第23-24页
     ·中等农业学堂第24-25页
     ·农业补习学堂第25-27页
     ·农业教员讲习所第27-28页
   ·“壬寅-癸卯”学制体系下河南中等蚕桑学堂发展概况第28-36页
     ·豫北地区中等蚕桑学堂发展概况第29-31页
     ·豫南地区中等蚕桑学堂发展概况第31页
     ·豫中地区中等蚕桑学堂发展概况第31-35页
     ·豫西地区中等蚕桑学堂发展概况第35-36页
     ·豫东地区中等蚕桑学堂发展概况第36页
   ·“壬寅-癸卯”学制下河南初等蚕桑学堂发展概况第36-43页
     ·豫北地区初等蚕桑学堂发展概况第37页
     ·豫南地区初等蚕桑学堂发展概况第37页
     ·豫中地区初等蚕桑学堂发展概况第37-38页
     ·豫西地区初等蚕桑学堂发展概况第38-39页
     ·豫东地区初等蚕桑学堂发展概况第39-43页
第三章 “壬子—癸丑”学制下河南蚕桑教育发展概述第43-55页
   ·“壬子—癸丑”学制下的农业教育系统第43-46页
     ·甲种农业学校第44-45页
     ·乙种农业学校第45页
     ·农业补习学校第45-46页
   ·“壬子—癸丑”学制下的河南甲种蚕桑学校发展概况第46-47页
   ·“壬子—癸丑”学制下河南乙种蚕桑学校发展概况第47-55页
     ·豫北地区乙种蚕桑学校发展概况第48-49页
     ·豫南地区乙种蚕桑学校发展概况第49-52页
     ·豫西地区乙种蚕桑学校发展概况第52-53页
     ·豫东地区乙种蚕桑学校发展概况第53-55页
第四章 清末民初河南蚕桑教育的成就和影响第55-59页
   ·清末民初河南蚕桑教育取得的成就第55-56页
     ·为近代河南培养了一批蚕业专门技术人才第55页
     ·促进了近代河南蚕业改良和蚕业发展第55-56页
   ·清末民初河南蚕桑教育对当代河南农业教育发展及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第56-59页
参考文献第59-63页
 一、著述第59-62页
 二、报刊资料第62页
 三、论文第62-63页
致谢第63-6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65-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清代女教书研究
下一篇:技术风险背景下责任伦理的社会建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