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型挡土墙墙背水平冻胀力特性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选题意义及背景 | 第10-13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12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冷能作用下土体的冻结 | 第13-15页 |
1.2.1 土体冻胀机理 | 第13页 |
1.2.2 土体冻胀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特征 | 第13-14页 |
1.2.3 负温程度对冻胀率的影响 | 第14页 |
1.2.4 冻胀力的产生条件 | 第14-15页 |
1.3 L型挡土墙墙背水平冻胀力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3.1 水平冻胀力的理论研究 | 第16-18页 |
1.3.2 水平冻胀力的试验研究 | 第18-20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2 L型挡土墙防冻胀设计 | 第22-32页 |
2.1 冻害特点与冻害成因分析 | 第22-27页 |
2.1.1 支挡结构物冻害的特点 | 第22-24页 |
2.1.2 冻害形成的内因分析 | 第24-26页 |
2.1.3 冻害形成的外因分析 | 第26-27页 |
2.2 冻害的防治措施 | 第27-29页 |
2.2.1 措施基本原则 | 第27-28页 |
2.2.2 基于土体因素考虑 | 第28-29页 |
2.2.3 基于结构因素考虑 | 第29页 |
2.3 水平冻胀力影响因素的数学分析 | 第29-32页 |
2.3.1 单一因素分析的方法 | 第29-30页 |
2.3.2 交互因素分析的方法 | 第30-32页 |
3 温度场与水平冻胀力的室内试验研究 | 第32-62页 |
3.1 填料基本参数 | 第32-35页 |
3.1.1 颗粒级配 | 第32-34页 |
3.1.2 物理力学参数 | 第34页 |
3.1.3 土体冻、融状态导热系数 | 第34页 |
3.1.4 土体冻、融状态比热容 | 第34-35页 |
3.1.5 起始冻胀含水率、冻结点与相变潜热 | 第35页 |
3.2 试验设计 | 第35-44页 |
3.2.1 相似条件 | 第35-37页 |
3.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37-40页 |
3.2.3 试验方法 | 第40-42页 |
3.2.4 试验步骤 | 第42-44页 |
3.3 不同含水率条件下温度场的试验研究 | 第44-52页 |
3.3.1 不同含水率条件下温度变化规律 | 第44-48页 |
3.3.2 温度场分布规律 | 第48-51页 |
3.3.3 温度场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2页 |
3.4 水平冻胀力的数值与分布规律 | 第52-59页 |
3.4.1 不同高度处水平冻胀力变化规律 | 第53-54页 |
3.4.2 水平冻胀力沿墙高分布规律 | 第54-56页 |
3.4.3 水平冻胀力的力学公式推导 | 第56-59页 |
3.5 试验冻结土体与天然冻结土体的主要差异 | 第59-60页 |
3.6 室内试验情况小结 | 第60-62页 |
4 有限元数值模拟温度场与水平冻胀力的试验研究 | 第62-86页 |
4.1 有限元模型计算理论 | 第62-66页 |
4.1.1 基本假设 | 第62-63页 |
4.1.2 有限元法理论方程 | 第63-65页 |
4.1.3 热-力耦合流程 | 第65-66页 |
4.2 基于试验的温度场模拟 | 第66-77页 |
4.2.1 热学、物理学参数选取 | 第66-72页 |
4.2.2 热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2-74页 |
4.2.3 土体内温度场分布模拟结果 | 第74-77页 |
4.3 水平冻胀力的顺序耦合模拟 | 第77-85页 |
4.3.1 力学、物理学参数选取 | 第77-81页 |
4.3.2 力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81-83页 |
4.3.3 水平冻胀力模拟结果 | 第83-85页 |
4.4 数值模拟情况小结 | 第85-86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5.1 本文结论 | 第86-87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作者简历 | 第90-9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