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生物能及其利用论文

基于两阶段的生物质/褐煤共燃及其灰熔融特性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主要符号表第10-13页
1 引言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2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1 生物质混煤燃烧特性第15页
        1.2.2 生物质混煤动力学特性第15-16页
        1.2.3 生物质混煤燃烧污染物排放特性第16-17页
    1.3 灰熔融特性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1 灰熔融性的研究手段第17-18页
        1.3.2 灰成分对灰熔点的影响第18页
        1.3.3 灰熔融动力学第18-19页
    1.4 研究意义第19页
    1.5 研究内容第19-21页
2 实验方案设计及理论分析方法第21-31页
    2.1 样品制备第21页
    2.2 试验装置及试验方法第21-25页
        2.2.1 工业分析及元素分析第21-22页
        2.2.2 热重-质谱联用第22-23页
        2.2.3 灰样差热分析第23-24页
        2.2.4 X射线荧光光谱第24页
        2.2.5 灰熔点测定第24-25页
    2.3 理论分析方法第25-30页
        2.3.1 燃烧特征参数第25-27页
        2.3.2 煤燃烧动力学分析方法第27-28页
        2.3.3 生物质混煤动力学特性第28-29页
        2.3.4 灰熔融过程动力学反应机制判定第29-30页
        2.3.5 差异显著性分析第30页
        2.3.6 协同分析第30页
    2.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3 生物质混煤的燃烧特性第31-55页
    3.1 混合比例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第31-42页
        3.1.1 TG和DTG曲线第31-33页
        3.1.2 燃烧特征参数第33-36页
        3.1.3 污染物排放第36-42页
    3.2 升温速率对燃烧特性的影响第42-52页
        3.2.1 TG和DTG曲线第42-44页
        3.2.2 燃烧特征参数第44-47页
        3.2.3 污染物排放第47-52页
    3.3 本章小结第52-55页
4 燃烧动力学特性第55-67页
    4.1 动力学三因子求解第55-63页
    4.2 动力学补偿效应第63-64页
    4.3 协同效应第64-65页
    4.4 本章小结第65-67页
5 生物质混煤灰熔融特性第67-79页
    5.1 灰熔点分析第67-71页
    5.2 生物质灰、褐煤灰熔融过程的TG-DTG-DSC曲线第71-72页
    5.3 生物质与褐煤混灰的TG-DTG-DSC曲线第72-75页
    5.4 升温速率对DSC曲线的影响第75-76页
    5.5 本章小结第76-79页
6 灰熔融过程动力学参数第79-85页
    6.1 熔融动力学三因子求解第79-82页
    6.2 灰熔融动力学补偿效应第82-83页
    6.3 协同效应分析第83-84页
    6.4 本章小结第84-85页
7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第85-87页
    7.1 全文总结第85-86页
    7.2 工作展望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作者简历第91-95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PC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
下一篇:超高膨胀比涡轮机气动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