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论文--土壤成分论文

福建省代表性土壤的氧化铁组成与磁化率及其发生学意义

致谢第6-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目录第12-14页
1 国内外土壤氧化铁和磁性的研究概况第14-34页
    1.1 土壤氧化铁的来源、形态与含量第14-19页
        1.1.1 土壤氧化铁的来源第14-15页
        1.1.2 土壤氧化铁的形态和种类第15-16页
        1.1.3 土壤氧化铁的含量第16-19页
    1.2 成土环境对土壤氧化铁矿物形成的影响第19-22页
        1.2.1 土壤中主要类型的氧化铁形成环境第19页
        1.2.2 成土环境对土壤氧化物矿物形成的影响第19-22页
            1.2.2.1 针铁矿和赤铁矿第19-21页
            1.2.2.2 纤铁矿第21页
            1.2.2.3 水铁矿第21页
            1.2.2.4 磁赤铁矿第21-22页
    1.3 土壤氧化物鉴定在土壤发生分类中的意义第22-26页
        1.3.1 土壤氧化物与土壤形成过程第22-25页
        1.3.2 土壤氧化物与土壤分类第25-26页
    1.4 土壤磁性的发生及其在土壤发生研究中的意义第26-34页
        1.4.1 土壤磁性的概念第26-27页
        1.4.2 土壤中主要的磁性矿物第27-28页
        1.4.3 土壤磁性的发生机理第28-29页
        1.4.4 土壤磁性在土壤发生与分类中的研究意义第29-31页
        1.4.5 我国代表性土壤的磁性状况及影响因素第31-34页
2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第34-46页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4页
    2.2 研究区概况第34-37页
        2.2.1 气候条件第34页
        2.2.2 地形地貌第34-35页
        2.2.3 地质条件与主要成土母质类型第35-36页
        2.2.4 植被特点第36-37页
        2.2.5 土地利用状况第37页
    2.3 研究内容第37-38页
        2.3.1 代表性土壤形成条件分析第37页
        2.3.2 典型土壤类型的氧化铁组成及其磁化率特点第37-38页
        2.3.3 土壤氧化铁形态与磁化率在土壤发生学性质中的意义第38页
    2.4 研究方法第38-46页
        2.4.1 供试剖面的选择第38页
        2.4.2 土壤剖面样品的采集第38-44页
        2.4.3 土壤样品理化性质分析第44-45页
            2.4.3.1 土壤颗粒分析第44页
            2.4.3.2 全铁、游离铁、无定形铁测定第44-45页
            2.4.3.3 有机质测定第45页
            2.4.3.4 磁化率的测定第45页
        2.4.4 研究土壤氧化铁与磁化率特征在土壤发生中的意义第45-46页
3 研究区的土壤发生与类型第46-49页
    3.1 主要成土过程第46-47页
    3.2 主要土壤类型第47-49页
4 土壤氧化铁的分布特征第49-62页
    4.1 不同形态的氧化铁含量第49-51页
        4.1.1 全铁第49页
        4.1.2 游离氧化铁与游离度第49-50页
        4.1.3 无定形铁与铁的活化度第50-51页
    4.2 成土母质类型对土壤氧化铁的影响第51-52页
    4.3 不同类型土壤的氧化铁的组成特征第52-53页
    4.4 土壤氧化铁组成与土壤颜色的关系第53-62页
5 代表性土壤磁化率的变化特征第62-72页
    5.1 土壤磁化率的总体变化第62页
    5.2 土壤剖面磁化率的垂直变化第62-63页
    5.3 成土母质类型对土壤磁化率的影响第63-64页
    5.4 不同类型土壤的磁化率第64-72页
6 土壤磁化率与土壤氧化铁的关系第72-74页
7 土壤氧化铁与磁化率对福建省土壤形成与分类的指示意义第74-76页
8 主要结论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双圆盘割草机关键部件的虚拟样机设计及动力学分析
下一篇: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生物措施改良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