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绪论 | 第11-15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学术价值 | 第11页 |
2、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二)学术史评述 | 第12-14页 |
(三)研究范围和方法、资料来源 | 第14页 |
1、 研究范围和方法 | 第14页 |
2、 资料来源 | 第14页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14-15页 |
一、 先秦诸子的义利观 | 第15-21页 |
(一)先秦儒家的义利观 | 第15-17页 |
(二)先秦墨家的义利观 | 第17-18页 |
(三)先秦道家的义利观 | 第18-19页 |
(四)先秦法家的义利观 | 第19-21页 |
二、汉人的义利观 | 第21-53页 |
(一)重义轻利的义利观 | 第21-47页 |
(二)重利轻义的义利观 | 第47-50页 |
(三)义利俱轻的义利观 | 第50-53页 |
三、汉人的社会实践 | 第53-73页 |
(一)家庭内部关系 | 第53-57页 |
1、重义轻利的事例 | 第53-55页 |
(1)孝敬父母的事例 | 第53-54页 |
(2)兄弟友善的事例 | 第54-55页 |
(3)夫义妻顺的事例 | 第55页 |
2、重利轻义的义利观的事例 | 第55-57页 |
(1)不孝父母的事例 | 第55-56页 |
(2)兄弟相争的事例 | 第56页 |
(3)夫妻离异事例 | 第56-57页 |
(二)宗族成员之间的关系 | 第57-59页 |
1、重义轻利的事例 | 第57-58页 |
2、重利轻义的事例 | 第58-59页 |
(三)朋友之间的关系 | 第59-61页 |
1、重义轻利的事例 | 第59-60页 |
2、重利轻义的事例 | 第60-61页 |
(四)师生之间的关系 | 第61-62页 |
1、重义轻利的事例 | 第61-62页 |
(五)同僚之间的关系 | 第62-65页 |
1、重义轻利的事例 | 第62-65页 |
2、重利轻义的事例 | 第65页 |
(六)民族之间的关系 | 第65-69页 |
1、重义轻利的事例 | 第65-68页 |
2、重利轻义的事例 | 第68-69页 |
(七)君臣之间的关系 | 第69-73页 |
1、重义轻利的事例 | 第69-71页 |
2、重利轻义的事例 | 第71-73页 |
四、关于汉人义利观与社会实践的几点思考 | 第73-80页 |
(一)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何以成为汉人处理各种关系的主流思想 | 第73-78页 |
(二)汉人的义利观与社会实践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后记 | 第87-8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