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绑式抗滑桩力学特性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1.2.1 抗滑桩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抗滑支挡方式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3 抗滑桩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4 捆绑式抗滑桩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2 捆绑式抗滑桩及其优缺点 | 第18-28页 |
2.1 现存抗滑桩的优缺点 | 第18-20页 |
2.1.1 矩形截面单桩的优缺点 | 第18-19页 |
2.1.2 钻孔灌注桩的优缺点 | 第19-20页 |
2.1.3 门式抗滑桩的优缺点 | 第20页 |
2.2 新型支挡结构—捆绑式抗滑桩简介 | 第20-23页 |
2.3 双孔捆绑式抗滑桩的优缺点 | 第23-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3 捆绑式抗滑桩力学特性数值模拟分析 | 第28-52页 |
3.1 数值模拟方案 | 第28-30页 |
3.2 ANSYS 模型建立 | 第30-32页 |
3.2.1 计算模型 | 第30-31页 |
3.2.2 计算参数 | 第31-32页 |
3.3 受力分析 | 第32-39页 |
3.4 位移分析 | 第39-45页 |
3.4.1 桩顶位移对比 | 第39-44页 |
3.4.2 桩身位移变化规律 | 第44-45页 |
3.5 应力、应变对比分析 | 第45-50页 |
3.5.1 应变对比分析 | 第45-48页 |
3.5.2 应力对比分析 | 第48-5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4 捆绑式抗滑桩与岩土体共同作用下的受力分析 | 第52-66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工程背景 | 第52-55页 |
4.2.1 工程简介 | 第52-53页 |
4.2.2 滑坡稳定性评价 | 第53-54页 |
4.2.3 岩土设计参数 | 第54-55页 |
4.3 数值模拟方法 | 第55-57页 |
4.3.1 计算所用的强度准则 | 第55页 |
4.3.2 计算方法 | 第55-57页 |
4.3.3 计算方案 | 第57页 |
4.4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7-61页 |
4.5 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 第61-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5 抗滑桩力学特性模糊综合评判研究 | 第66-80页 |
5.1 模糊数学的定义描述 | 第66-67页 |
5.2 抗滑桩力学特性综合评判流程研究 | 第67-70页 |
5.3 综合评判的模糊估计 | 第70-74页 |
5.3.1 建立因素集 | 第70-72页 |
5.3.2 建立权重集 | 第72-74页 |
5.3.3 建立评价集 | 第74页 |
5.3.4 确定隶属度 | 第74页 |
5.4 抗滑桩力学特性评判指标 | 第74-78页 |
5.4.1 综合评价的因素辨识 | 第74-75页 |
5.4.2 捆绑式抗滑桩力学特性影响因素评估 | 第75-76页 |
5.4.3 矩形截面单桩力学特性影响因素评估 | 第76-78页 |
5.5 综合评判对比分析 | 第78-80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80-84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0-81页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81-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