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1 禾谷缢管蚜 | 第11页 |
1.2 蚜虫的生殖方式 | 第11-21页 |
1.2.1 蚜虫的生殖方式类型 | 第11-14页 |
1.2.2 蚜虫生殖方式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 第14-17页 |
1.2.3 影响蚜虫生活史分化的因素 | 第17-18页 |
1.2.4 性蚜的研究 | 第18-21页 |
1.3 禾谷缢管蚜病毒 | 第21-24页 |
1.3.1 禾谷缢管蚜病毒的基因组特征 | 第22-23页 |
1.3.2 禾谷缢管蚜病毒的检测 | 第23-24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5-30页 |
2.1 材料 | 第25-27页 |
2.1.1 供试虫源 | 第25页 |
2.1.2 虫源室内饲养 | 第25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和试剂 | 第25-27页 |
2.2 方法 | 第27-30页 |
2.2.1 不同地区禾谷缢管蚜生殖方式的确定 | 第27-28页 |
2.2.2 不同地区禾谷缢管蚜种群感染 RhPV 的 RT-PCR 检测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0-46页 |
3.1 不同虫态的形态特征 | 第30页 |
3.2 不同地区禾谷缢管蚜生殖方式的确定 | 第30-39页 |
3.2.1 采自南阳的禾谷缢管蚜生殖方式的确定 | 第30-31页 |
3.2.2 采自武汉的禾谷缢管蚜生殖方式的确定 | 第31-32页 |
3.2.3 采自咸阳的禾谷缢管蚜生殖方式的确定 | 第32-33页 |
3.2.4 采自北碚的禾谷缢管蚜生殖方式的确定 | 第33-34页 |
3.2.5 采自泰安的禾谷缢管蚜生殖方式的确定 | 第34-36页 |
3.2.6 采自兰州的禾谷缢管蚜生殖方式的确定 | 第36-37页 |
3.2.7 采自哈密的禾谷缢管蚜生殖方式的确定 | 第37-38页 |
3.2.8 采自滁州的禾谷缢管蚜生殖方式的确定 | 第38-39页 |
3.3 禾谷缢管蚜在低温短日照条件下产生各蚜型的差异 | 第39-42页 |
3.3.1 不同年份采集的禾谷缢管蚜间产生各蚜型的差异 | 第39-40页 |
3.3.2 不同地区的禾谷缢管蚜在低温短日照条件下产生有翅孤雌蚜的差异 | 第40-42页 |
3.4 性比 | 第42-43页 |
3.5 不同地区禾谷缢管蚜病毒的检测 | 第43-46页 |
3.5.1 RT-PCR 结果检测与扩增片段序列分析 | 第43-44页 |
3.5.2 不同地区禾谷缢管蚜病毒的感染率 | 第44-46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6-51页 |
4.1 结论 | 第46页 |
4.2 讨论 | 第46-50页 |
4.2.1 不同地区禾谷缢管蚜的生殖方式 | 第46-47页 |
4.2.2 同一地区可能存在不同的生殖方式 | 第47-48页 |
4.2.3 产雌性母、雄蚜和产卵性母的产生规律及不同代数间的性比差异 | 第48-49页 |
4.2.4 不全周期型的禾谷缢管蚜对低温短日照的差异响应 | 第49页 |
4.2.5 RhPV 在禾谷缢管蚜种群中的感染 | 第49-50页 |
4.2.6 禾谷缢管蚜病毒对蚜虫的影响 | 第50页 |
4.3 研究创新点 | 第50页 |
4.4 不足之处 | 第50页 |
4.5 未来的工作计划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