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页 |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1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创新点和局限性 | 第13-15页 |
1.5.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3页 |
1.5.2 本文局限性 | 第13-15页 |
2. 基本贸易理论比较 | 第15-21页 |
2.1 自由贸易思想 | 第15-16页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第15-16页 |
2.1.2 要素禀赋理论 | 第16页 |
2.2 传统贸易保护主义 | 第16-18页 |
2.2.1 重商主义 | 第16-17页 |
2.2.2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 第17-18页 |
2.2.3 超保护贸易理论 | 第18页 |
2.3 新贸易保护主义理论 | 第18-21页 |
2.3.1 管理贸易论 | 第19页 |
2.3.2 战略贸易理论 | 第19-20页 |
2.3.3 公平贸易理论 | 第20-21页 |
3. 中美贸易发展概述 | 第21-27页 |
3.1 中美贸易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3.1.1 中美贸易的解冻 | 第21页 |
3.1.2 中美贸易的快速发展 | 第21-22页 |
3.2 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 | 第22-23页 |
3.2.1 中美贸易不平衡现状 | 第22-23页 |
3.2.2 贸易不平衡的原因 | 第23页 |
3.3 中美贸易摩擦 | 第23-25页 |
3.3.0 什么是贸易摩擦 | 第23-24页 |
3.3.1 反倾销 | 第24页 |
3.3.2 反补贴 | 第24页 |
3.3.3 保障措施与特别保障措施 | 第24-25页 |
3.3.4 知识产权保护 | 第25页 |
3.3.5 技术出口管制 | 第25页 |
3.4 影响贸易摩擦的相关因素 | 第25-27页 |
3.4.1 公平贸易取代自由贸易 | 第25-26页 |
3.4.2 利益集团的影响 | 第26页 |
3.4.3 国会管理贸易 | 第26页 |
3.4.4 代言制度 | 第26-27页 |
4. 从博弈论视角分析中美贸易摩擦 | 第27-35页 |
4.1 博弈论相关概念 | 第27-29页 |
4.1.1 博弈论的起源 | 第27-28页 |
4.1.2 博弈论的发展 | 第28页 |
4.1.3 囚徒困境模型 | 第28-29页 |
4.2 中美贸易政策博弈分析 | 第29-33页 |
4.2.1 基本假定 | 第30-31页 |
4.2.2 数理分析 | 第31-32页 |
4.2.3 现实分析 | 第32-33页 |
4.3 中美企业博弈过程分析 | 第33-35页 |
4.3.1 反倾销过程 | 第33页 |
4.3.2 数理分析 | 第33-35页 |
5. 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 | 第35-38页 |
5.1 贸易摩擦对美国的影响 | 第35-36页 |
5.1.1 不利于经济效率和福利的提高 | 第35页 |
5.1.2 损害国家长期利益 | 第35-36页 |
5.2 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影响 | 第36-38页 |
5.2.1 对我国出口利益的不利影响 | 第36页 |
5.2.2 不利于调整我国产业结构 | 第36-37页 |
5.2.3 对实施国内经济政策的压力 | 第37页 |
5.2.4 贸易摩擦带来示范效应 | 第37-38页 |
6. 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摩擦 | 第38-43页 |
6.1 正确看待中美贸易摩擦 | 第38页 |
6.2 宏观层面建议 | 第38-40页 |
6.2.1 调整与优化当前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国民经济 | 第38-39页 |
6.2.2 充分利用 WTO 解决争端 | 第39页 |
6.2.3 建立中美双边贸易协调和预警机制 | 第39-40页 |
6.2.4 增加威胁策略的可行性 | 第40页 |
6.3 微观层面建议 | 第40-43页 |
6.3.1 积极而有效应诉 | 第41页 |
6.3.2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 | 第41-4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