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诽谤之我见--以两高网络诽谤司法解释为视角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一、陕西省首例网络诽谤案韩兴昌诽谤案 | 第8-9页 |
二、鄂尔多斯吴保全案 | 第9页 |
第二节 刑法中传统诽谤罪概述 | 第9-13页 |
一、传统诽谤罪的界定 | 第9-11页 |
二、诽谤罪的其他问题分析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网络诽谤行为概述 | 第13-23页 |
第一节 网络诽谤行为概述 | 第13-19页 |
一、网络诽谤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二、网络诽谤特点分析 | 第14-16页 |
三、网络诽谤行为规制引起的冲突 | 第16-19页 |
第二节 学术界对网络诽谤立法的建议 | 第19-23页 |
一、不需要单立诽谤罪 | 第19-21页 |
二、需要进行单独规制 | 第21-23页 |
第三章 对两高网络诽谤司法解释的解读 | 第23-31页 |
第一节 两高司法解释的进步之处 | 第23-26页 |
一、明确了网络诽谤行为的认定 | 第23-24页 |
二、明确了网络诽谤中的“情节严重” | 第24-25页 |
三、明确了公诉的情形 | 第25-26页 |
第二节 两高司法解释的不足之处 | 第26-28页 |
一、“明知而散布”认定难 | 第26页 |
二、转发和点击次数的合理性可疑 | 第26-27页 |
三、公权力介入条件不够明确 | 第27-28页 |
四、有越权解释之嫌 | 第28页 |
第三节 两高司法解释未涉及之处 | 第28-31页 |
一、网络诽谤的地域管辖问题 | 第28-30页 |
二、行为对象为国家公职人员的情形 | 第30页 |
三、网络诽谤案件中的举证责任分配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完善网络诽谤法律规范的建议 | 第31-35页 |
第一节 完善网络诽谤的刑事法律规范 | 第31-33页 |
一、关于网络诽谤的地域管辖 | 第31页 |
二、关于网络诽谤的举证责任分配 | 第31-32页 |
三、关于网络诽谤行为对象的限制 | 第32页 |
四、关于网络诽谤间接故意的情形 | 第32-33页 |
五、主客观相一致进行解释 | 第33页 |
第二节 完善网络诽谤相关辅助立法 | 第33-35页 |
一、推行网络实名制 | 第33-34页 |
二、加强网络服务提供商的责任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