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图表目录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关于小额信贷历史演进的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1 国内研究概括 | 第11页 |
1.2.2 国外研究概括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1.3.2 基本枢架如下: | 第12-13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3-15页 |
2 小额信贷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2.1 小额信贷定义的理解 | 第15页 |
2.2 小额信贷的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2.2.1 交易费用理论与小额信贷 | 第16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与小额信贷 | 第16-17页 |
2.3 小额信贷的特点 | 第17-18页 |
2.4 小额信贷发展模式 | 第18-20页 |
2.4.1 福利主义模式小额信贷 | 第18-19页 |
2.4.2 制度主义小额信贷 | 第19-20页 |
3 我国小额信贷初期试点阶段(1993 年-1996 年 12 月) | 第20-28页 |
3.1 背景分析(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及需求分析 | 第20-22页 |
3.1.1 我国小额信贷初期试点阶段发展背景 | 第20页 |
3.1.2 农村金融需求主体分析 | 第20-21页 |
3.1.3 试点阶段农户金融需求分析 | 第21-22页 |
3.2 我国小额信贷试点阶段组织机构及性质 | 第22-24页 |
3.2.1 政策性小额信贷扶贫 | 第23页 |
3.2.2 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 | 第23-24页 |
3.3 小额信贷试点阶段特征分析 | 第24-26页 |
3.3.1 资金来源 | 第24-26页 |
3.3.2 试点阶段法律法规建设 | 第26页 |
3.4 结论 | 第26-28页 |
4 小额信贷项目扩展阶段(1996 年-2000 年) | 第28-34页 |
4.1 背景分析 | 第28-29页 |
4.1.1 金融背景 | 第28-29页 |
4.1.2 小额信贷发展背景 | 第29页 |
4.2 扩展阶段开展主体 | 第29-30页 |
4.3 扩展阶段采用模式分析-格莱明银行连带责任的小组联保模式 | 第30-32页 |
4.3.1 组织结构 | 第30-31页 |
4.3.2 结构特点 | 第31-32页 |
4.3.3 模式优势 | 第32页 |
4.3.4 运营特点 | 第32页 |
4.4 总结 | 第32-34页 |
5 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介入小额贷(2000 年-2005 年 6) | 第34-40页 |
5.1 发展背景 | 第34-35页 |
5.1.1 金融背景 | 第34页 |
5.1.2 法律法规 | 第34-35页 |
5.2 组织模式 | 第35-36页 |
5.3 发展小额信贷业务开展主体 | 第36-38页 |
5.3.1 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 第36-38页 |
5.4 正规金融机构开展小额信贷的障碍因素 | 第38-40页 |
5.4.1 意愿与承诺 | 第38页 |
5.4.2 组织结构 | 第38页 |
5.4.3 信贷管理方法 | 第38-39页 |
5.4.4 自身能力不足 | 第39页 |
5.4.5 成本效应 | 第39-40页 |
6 商业性小额信贷蓬勃发展(2005 年 6 月以后) | 第40-46页 |
6.1 背景分析 | 第40-42页 |
6.1.1 金融背景分析 | 第40-41页 |
6.1.2 法律法规 | 第41-42页 |
6.2 蓬勃发展阶段主体分析 | 第42-44页 |
6.2.1 机构创新-大力发展商业小额信贷 | 第42-44页 |
6.3 发展模式分析 | 第44-45页 |
6.4 理论分析 | 第45-46页 |
7 我国小额信贷发展趋势及总结 | 第46-49页 |
7.1 信贷机构合法化 | 第46-47页 |
7.2 引入商业化发展途径 | 第47页 |
7.3 小额信贷机构多元化 | 第47页 |
7.4 建立小额信贷的监管框架 | 第47-48页 |
7.5 从小额贷款到小额信贷 | 第48页 |
7.6 福利主义到制度主义的小额信贷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