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8页 |
1.2.1 杂交谷子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谷子及杂交谷子耗水规律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谷子及杂交谷子水分利用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4 现阶段谷子抗旱性研究及节水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5 谷子及杂交谷子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机理的研究 | 第15-18页 |
2 研究内容与材料方法 | 第18-24页 |
2.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2.1.1 品种试验 | 第18页 |
2.1.2 密度试验 | 第18页 |
2.1.3 地膜覆盖试验 | 第18页 |
2.2 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2.3 张家口市农科院宣化试验站概况 | 第19-21页 |
2.4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21-22页 |
2.4.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4.2 试验设计 | 第21-22页 |
2.5 测定内容和方法 | 第22-23页 |
2.5.1 生物量测定 | 第22页 |
2.5.2 土壤含水量测定 | 第22-23页 |
2.5.3 耗水量计算 | 第23页 |
2.5.4 光合生理指标测定 | 第23页 |
2.5.5 叶绿素含量(SPAD值)测定 | 第23页 |
2.5.6 水势测定 | 第23页 |
2.5.7 产量测定 | 第23页 |
2.5.8 水分利用效率计算 | 第23页 |
2.5.9 气象参数及地温测定 | 第23页 |
2.6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9页 |
3.1 不同谷子品种之间的比较研究 | 第24-27页 |
3.1.1 不同品种的谷子农艺性状 | 第24页 |
3.1.2 不同谷子品种的耗水量 | 第24-25页 |
3.1.3 不同品种的谷子光合速率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 | 第25-26页 |
3.1.4 不同品种的谷子产量差异 | 第26页 |
3.1.5 不同品种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 | 第26-27页 |
3.2 不同的种植密度对张杂谷3号产量及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1 不同种植密度对张杂谷3号产量的影响 | 第27页 |
3.2.2 不同种植密度对张杂谷3号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3.3 不同地膜覆盖措施对张杂谷3号的影响 | 第28-32页 |
3.3.1 不同覆膜措施对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2 不同覆膜措施对气孔导度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3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日变化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4 各生理特性与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关分析 | 第31-32页 |
3.4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地温和土壤含水量影响 | 第32-35页 |
3.4.1 对地温的影响 | 第32-33页 |
3.4.2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下土壤含水量差异 | 第33-34页 |
3.4.3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株高和生物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3.5 不同覆盖措施对张杂谷水势和叶绿索含量(SPAD值)的影响 | 第35-37页 |
3.5.1 不同覆盖种植措施对张杂谷水势的影响 | 第35-36页 |
3.5.2 不同覆盖种植措施对叶绿索含量(SPAD值)的影响 | 第36-37页 |
3.6 不同地膜覆盖措施对张杂谷产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及相关分析 | 第37-39页 |
3.6.1 不同地膜覆盖措施对张杂谷产量的影响 | 第37页 |
3.6.2 不同地膜覆盖措施下张杂谷产量及相关分析 | 第37-38页 |
3.6.3 不同覆膜种植方式对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4 讨论 | 第39-42页 |
4.1 张杂谷与与常规谷子比较 | 第39页 |
4.2 不同种植密度对张杂谷3号的影响 | 第39页 |
4.3 地膜覆盖措施下张杂谷的光合特性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 | 第39-40页 |
4.4 地膜覆盖措施下张杂谷的土壤温度和含水量 | 第40页 |
4.5 地膜覆盖措施下张杂谷的叶片水势和叶绿素含量 | 第40页 |
4.6 地膜覆盖措施下张杂谷的生物量、产量及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 第40-4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42-44页 |
5.1 本研究主要结论 | 第42页 |
5.2 存在问题与未来展望 | 第42-44页 |
6 参考文献 | 第44-52页 |
7 致谢 | 第52-53页 |
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