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疏水、超亲油磁性纳米薄膜的制备及浸润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1 绪论 | 第13-20页 |
1.1 仿生超疏水材料 | 第13-15页 |
1.2 固体表面的浸润性 | 第15-17页 |
1.2.1 理论模型 | 第15-16页 |
1.2.2 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1.3 不同类型的纳米界面材料 | 第17-18页 |
1.3.1 超疏油表面 | 第17页 |
1.3.2 光响应表面 | 第17页 |
1.3.3 磁响应表面 | 第17-18页 |
1.4 超疏水纳米材料的测量方法 | 第18页 |
1.5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内容 | 第18-20页 |
1.5.1 论文大的选题背景 | 第18-19页 |
1.5.2 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内容 | 第19-20页 |
2 制备不同浓度的 ZnO 疏水表面 | 第20-28页 |
2.1 引言 | 第20-21页 |
2.2 实验 | 第21-22页 |
2.2.1 实验药品与器材 | 第21页 |
2.2.2 实验过程 | 第21-22页 |
2.3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 第22-27页 |
2.3.1 X 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22页 |
2.3.2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22-25页 |
2.3.3 虚拟模型 | 第25-26页 |
2.3.4 薄膜表面运动分析 | 第26-27页 |
2.4 小结 | 第27-28页 |
3.合成具有超疏水和超亲油性的磁性纳米薄膜 | 第28-37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8-30页 |
3.2.1 疏水性的球形镍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28-29页 |
3.2.2 超疏水的秃起镍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29页 |
3.2.3 超疏水的花状钴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29-30页 |
3.2.4 样品的处理 | 第30页 |
3.3 样品结构和性能测试 | 第30-36页 |
3.3.1 X 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30-31页 |
3.3.2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31-33页 |
3.3.3 磁性薄膜运动分析 | 第33-34页 |
3.3.4 吸油过程分析 | 第34-36页 |
3.4 小结 | 第36-37页 |
4 不同疏水性的 AAO 薄膜 | 第37-42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7-39页 |
4.2.1 铝片的处理 | 第37页 |
4.2.2 铝片的裁剪 | 第37页 |
4.2.3 抛光 | 第37-38页 |
4.2.4 一次阳极氧化 | 第38页 |
4.2.5 二次阳极氧化 | 第38页 |
4.2.6 去除基底和薄膜 | 第38页 |
4.2.7 以硫酸作为电解质溶液 | 第38页 |
4.2.8 以磷酸作为电解质溶液 | 第38页 |
4.2.9 模板的处理 | 第38页 |
4.2.10 纳米线的制备 | 第38-39页 |
4.3 样品结构和性能测试 | 第39-41页 |
4.3.1 电解液的不同 | 第39页 |
4.3.2 扩孔时间的不同 | 第39-40页 |
4.3.3 生长不同形貌的纳米线 | 第40-41页 |
4.4 小结 | 第41-42页 |
总结和展望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