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36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概况 | 第13-19页 |
·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分类与成型工艺 | 第13-15页 |
·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 第15-16页 |
·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应用 | 第16-18页 |
·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 | 第18-19页 |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及其应用 | 第19-20页 |
·环氧树脂的定义 | 第19页 |
·环氧树脂的性能及其应用特点 | 第19-20页 |
·环氧树脂的主要应用领域 | 第20页 |
·纳米材料与纳米复合技术 | 第20-31页 |
·纳米材料概念 | 第20-21页 |
·纳米复合与纳米效应 | 第21-22页 |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设计 | 第22-24页 |
·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技术与发展 | 第25-27页 |
·纳米填料SiO_2 | 第27-30页 |
·固化剂体系 | 第30-31页 |
·高能液体压力激波技术及其发展 | 第31-34页 |
·高能液体压力激波技术 | 第31-33页 |
·高能液体压力激波技术的发展 | 第33-34页 |
·本课题的研究的内容、目标及课题来源 | 第34-36页 |
·研究内容 | 第34页 |
·研究目标 | 第34-35页 |
·课题来源 | 第35-36页 |
2 液体压力激波发生器的设计与声场模拟 | 第36-51页 |
·液体压力激波发生器激励电源的设计 | 第36-38页 |
·液体压力激波发生器激励电源概述 | 第36页 |
·液体压力激波发生器激励电源技术指标 | 第36-38页 |
·液体压力激波发生器激励的设计与相关声场模拟 | 第38-49页 |
·平面圆形单元激波发生器的设计 | 第39-40页 |
·平面圆形单元激波发生器表面振动速度的声场模拟 | 第40-43页 |
·平面圆形多阵元激波发生器的设计 | 第43-44页 |
·平面圆形多阵元激波发生器的声场计算 | 第44-46页 |
·声压与声场聚焦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49页 |
·大振幅声波在液体中的非线性传播 | 第49-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3 实验与测试分析 | 第51-61页 |
·实验研究方案 | 第51-52页 |
·原料及实验仪器 | 第52-53页 |
·原料 | 第52页 |
·实验仪器 | 第52-53页 |
·环氧树脂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53-54页 |
·测试表征 | 第54-61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54-55页 |
·热重分析TG-DTG | 第55页 |
·力学性能测试 | 第55-57页 |
·动态力学热分析DMA | 第57-59页 |
·红外光谱分析IR | 第59页 |
·红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 第59-61页 |
4 树脂基纳米复合材料固化工艺的研究 | 第61-73页 |
·试样制备 | 第62页 |
·分析测定 | 第62-71页 |
·DSC 固化动力学的原理及分析方法 | 第62页 |
·DSC 固化动力学分析 | 第62-65页 |
·固化工艺的确定 | 第65-67页 |
·固化反应动力学 | 第67-69页 |
·固化度 | 第69-70页 |
·激波法固化动力学研究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5 树脂基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 | 第73-95页 |
·普通超声制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 | 第73-80页 |
·普通超声时间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73-78页 |
·nmSiO_2 添加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78-80页 |
·液体压力激波制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 | 第80-89页 |
·液体压力激波法制备复合材料机理研究 | 第80-82页 |
·液体压力激波法基础试验研究 | 第82-89页 |
·nmSiO_2/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增强增韧机制 | 第89-93页 |
·微裂纹化增强增韧机理 | 第89-90页 |
·裂缝与银纹相互转化增强增韧机理 | 第90页 |
·临界基体层厚度增韧机理 | 第90-91页 |
·物理交联点增强增韧机理 | 第91页 |
·物理化学作用增强增韧机理 | 第91-92页 |
·弥散强化增强增韧机理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5页 |
6 树脂基纳米复合材料耐热性能的研究 | 第95-101页 |
·普通超声法制备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耐热性能的研究 | 第95-96页 |
·液体压力激波法制备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耐热性能的研究 | 第96-97页 |
·环氧树脂基纳米复合材料DMA 分析 | 第97-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7 全文总结 | 第101-105页 |
·所做工作 | 第101页 |
·主要结论 | 第101-103页 |
·本课题所做贡献 | 第103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2页 |
附录 | 第112-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