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11-12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3页 |
(一)案例分析法 | 第13页 |
(二)比较研究法 | 第13页 |
(三)规范分析法 | 第13页 |
五、论文的主要创新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商标惩罚性赔偿制度之理论基础 | 第14-21页 |
一、惩罚性赔偿制度的一般性原理 | 第14-17页 |
(一)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定义与特征 | 第14-15页 |
(二)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性质 | 第15-16页 |
(三)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功能 | 第16-17页 |
二、商标法领域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之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一)商标法领域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必要性 | 第17-19页 |
(二)商标法领域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可行性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我国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之立法评析 | 第21-26页 |
一、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条件问题 | 第21-22页 |
(一)侵权“恶意”的判断标准 | 第21-22页 |
(二)“情节严重”的判断标准 | 第22页 |
二、惩罚性赔偿的数额计算问题 | 第22-24页 |
(一)三种计算方式的顺位问题 | 第22-23页 |
(二)当事人举证妨碍的后果承担 | 第23-24页 |
三、惩罚性赔偿与法定赔偿之间的关系问题 | 第24-26页 |
(一)法定赔偿能否成为惩罚性赔偿的基数 | 第24页 |
(二)法定赔偿能否彰显一定的惩罚性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我国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之实证分析 | 第26-36页 |
一、司法实践中“恶意”与“情节严重”探讨 | 第28-32页 |
(一)侵权“恶意”的适用范围 | 第29-30页 |
(二)“情节严重”的适用范围 | 第30-32页 |
二、司法实践中赔偿基数的计算问题 | 第32-34页 |
(一)惩罚性赔偿计算基数的来源 | 第32-33页 |
(二)知识产权贡献率的考量 | 第33-34页 |
三、法定赔偿适用过度泛化问题 | 第34-36页 |
(一)法定赔偿的适用前提虚化 | 第34页 |
(二)法定赔偿的酌定情节原则化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我国商标惩罚性赔偿制度之适用与完善 | 第36-43页 |
一、明确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条件 | 第36-37页 |
(一)主观“恶意”的判定 | 第36页 |
(二)“情节严重”的判定 | 第36-37页 |
二、完善惩罚性赔偿数额的基数计算体系 | 第37-40页 |
(一)打破基数计算的顺位规定 | 第37页 |
(二)完善数额计算的程序法适用 | 第37-39页 |
(三)综合考虑知识产权贡献率大小 | 第39-40页 |
三、正确处理惩罚性赔偿与法定赔偿的关系 | 第40-43页 |
(一)正确认识惩罚性赔偿与法定赔偿 | 第40-41页 |
(二)避免法定赔偿过度泛化 | 第41-43页 |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