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居住建筑论文--传统住宅(民居)论文

黄土高原传统民居建筑绿色经验研究--以生土民居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为例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3-27页
    1.1. 论文缘起第13页
    1.2. 论文背景第13-16页
        1.2.1. 建筑可持续性的发展需求第13-15页
        1.2.2. 黄土高原传统民居的困境第15-16页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6-17页
        1.3.1. 研究目的第16页
        1.3.2.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7-19页
        1.4.1. 传统民居第17-18页
        1.4.2. 生土民居第18页
        1.4.3. 绿色经验第18-19页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3页
        1.5.1. 关于传统民居环境适应性的研究第19-20页
        1.5.2. 关于传统民居建造经验分析的研究第20-22页
        1.5.3. 关于生土材料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研究第22-23页
        1.5.4.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第23页
    1.6.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23-25页
        1.6.1.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6.2. 研究方法第24-25页
    1.7. 研究框架第25-27页
第2章 黄土高原及其传统民居环境概况第27-37页
    2.1. 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概况第27-30页
        2.1.1. 地理区位第27页
        2.1.2. 地貌特征第27-29页
        2.1.3. 气候条件第29页
        2.1.4. 环境状况第29-30页
    2.2. 黄土高原人文环境概况第30-33页
        2.2.1. 历史沿革第31-32页
        2.2.2. 文化思想第32-33页
    2.3. 黄土高原地区民居环境概况第33-36页
        2.3.1. 黄土高原地区传统民居村落的选址特点第33-35页
        2.3.2. 黄土高原地区传统民居类型的分布特点第35-36页
    2.4. 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黄土高原传统生土民居类型及其建筑形态第37-52页
    3.1. 黄土高原传统生土民居的类型第37页
    3.2. 黄土高原传统生土民居的建造原则第37-39页
        3.2.1. 建筑选址方法——因地制宜第37-38页
        3.2.2. 建筑材料选择——就地取材第38页
        3.2.3. 建筑构造方式——因材施策第38-39页
    3.3. 黄土高原房式民居的建造特征第39-42页
        3.3.1. 黄土高原房式民居的建筑形态第39-41页
        3.3.2. 黄土高原房式民居的建造方式第41-42页
    3.4.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的建造特征第42-45页
        3.4.1.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的建筑形态第42-44页
        3.4.2. 黄土高原窑洞民居的建造方式第44-45页
    3.5. 黄土高原锢窑民居的建造特征第45-46页
        3.5.1. 黄土高原锢窑民居的建筑形态第45-46页
        3.5.2. 黄土高原锢窑民居的建造方式第46页
    3.6. 黄土高原传统生土民居的围护结构特点第46-51页
        3.6.1. 建筑墙体第46-47页
        3.6.2. 建筑屋顶第47-49页
        3.6.3. 建筑门窗第49-50页
        3.6.4. 建筑地面第50-51页
    3.7. 小结第51-52页
第4章 热工性能角度下生土民居围护结构分析——以陕西地区为例第52-75页
    4.1. 黄土高原传统生土民居围护结构的建造经验第52-54页
        4.1.1. 传统生土民居绿色经验的实质第52页
        4.1.2. 传统生土民居绿色经验的特点第52-53页
        4.1.3. 传统生土民居建造经验的提取第53-54页
    4.2.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分析的计算机模拟分析方式第54-62页
        4.2.1. 模拟软件的选取第54-55页
        4.2.2. 典型地区的选取第55-56页
        4.2.3. 典型日期的选取第56页
        4.2.4. 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指标第56-58页
        4.2.5. 典型模型的建立第58-62页
    4.3. 传统生土民居冬季采暖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分析第62-68页
        4.3.1. 室内热源的确定第62-63页
        4.3.2. 寒冷地区传统生土民居冬季采暖温度分析第63页
        4.3.3. 严寒地区传统生土民居冬季采暖温度分析第63-64页
        4.3.4. 生土民居围护结构的典型做法选取第64-66页
        4.3.5. 寒冷地区墙体做法的对室内采暖能耗的影响第66-67页
        4.3.6. 寒冷地区屋顶做法的对室内采暖能耗的影响第67-68页
    4.4. 传统生土民居过渡季节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分析第68-71页
        4.4.1. 寒冷地区房式民居围护结构做法对热工性能的影响第68-69页
        4.4.2. 寒冷地区窑洞民居朝向对热工性能的影响第69页
        4.4.3. 严寒地区窑洞民居进深对热工性能的影响第69-70页
        4.4.4. 严寒地区形体布局对锢窑民居热工性能的影响第70-71页
    4.5. 绿色经验的模拟结果总结第71-74页
        4.5.1. 房式民居墙体做法的绿色经验第71-72页
        4.5.2. 房式民居屋顶做法的绿色经验第72-73页
        4.5.3. 窑洞形体的绿色经验第73页
        4.5.4. 窑洞朝向的绿色经验第73页
        4.5.5. 锢窑布局方式的绿色经验第73-74页
    4.6. 小结第74-75页
第5章 黄土高原传统生土民居围护结构绿色经验的实例论证第75-97页
    5.1. 实地调研测量概况第75-90页
        5.1.1. 调研测量的目的第75页
        5.1.2. 测量地点的选取第75页
        5.1.3. 测量时间的选取第75页
        5.1.4. 测量方式的选取第75-76页
        5.1.5. 咸阳三原县柏社村传统生土民居第76-84页
        5.1.6. 榆林佳县泥河沟村传统生土民居第84-90页
    5.2. 民居的实测结果分析第90-95页
        5.2.1. 柏社村房式民居实测温度数据对比第91-92页
        5.2.2. 柏社村窑洞民居实测温度数据对比第92-93页
        5.2.3. 泥河沟村锢窑民居实测温度数据对比第93-94页
        5.2.4. 泥河沟村窑洞民居实测温度数据对比第94-95页
    5.3. 实测结果验证下的传统生土民居绿色经验总结第95-96页
        5.3.1. 房式民居墙体做法的绿色经验总结第95页
        5.3.2. 房式民居屋顶做法的绿色经验总结第95页
        5.3.3. 窑洞民居形体的绿色经验总结第95页
        5.3.4. 窑洞民居朝向的绿色经验总结第95页
        5.3.5. 锢窑民居布局方式的绿色经验总结第95-96页
    5.4. 小结第96-97页
结论与展望第97-99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99-103页
    出版书籍第99页
    硕博论文第99-100页
    杂志期刊第100-101页
    标准规范第101页
    国外文献第101-103页
附录第103-111页
    附录A:黄土高原生土民居调查表第103-105页
    附录B:论文图表索引第105-111页
致谢第111-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京西传统村落外部空间更新改造研究--以房山区水峪村为例
下一篇:基于安防管理的医院门急诊部建筑设计研究--以北京市属医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