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非对称信息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1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1-12页 |
1.4 本文的特色和创新 | 第12-14页 |
第2章 影子银行概述 | 第14-18页 |
2.1 影子银行的定义 | 第14-15页 |
2.2 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 | 第15-16页 |
2.3 我国影子银行迅猛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16-18页 |
第3章 基于信息透明度的影子银行现状分析 | 第18-26页 |
3.1 影子银行与信息不对称——信息透明度的提出 | 第18-19页 |
3.2 影子银行影响分析——信息透明化的重要性 | 第19-21页 |
3.3 基于信息透明度的影子银行转化 | 第21-26页 |
3.3.1 基于信息透明度的影子银行分类 | 第21-23页 |
3.3.2 不同类别的影子银行的转化 | 第23-26页 |
第4章 信息视角的影子银行监管现状分析 | 第26-32页 |
4.1 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历程 | 第26-27页 |
4.2 我国影子银行的监管现状 | 第27-29页 |
4.3 影子银行监管的不足 | 第29-32页 |
第5章 激励机制下的影子银行功能性监管 | 第32-44页 |
5.1 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32-34页 |
5.2 影子银行的监管原则 | 第34-35页 |
5.3 激励机制下的功能性监管模式构建 | 第35-44页 |
5.3.1 功能性监管——影子银行监管的必然选择 | 第35-37页 |
5.3.2 信息的有效利用 | 第37-38页 |
5.3.3 激励机制设计 | 第38-40页 |
5.3.4 监管框架构建 | 第40-4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