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1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 | 第10页 |
第三节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正当防卫的不法侵害概述 | 第11-22页 |
第一节 “不法”的判断标准 | 第11-15页 |
一 大陆法系的判断标准 | 第11-13页 |
二 英美法系的判断标准 | 第13-14页 |
三 我国的判断标准 | 第14-15页 |
第二节 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的对象 | 第15-17页 |
一 国外不法侵害对象的分类 | 第15页 |
二 我国不法侵害对象的问题 | 第15-17页 |
第三节 不法侵害的特征 | 第17-22页 |
一 社会危害性 | 第18-19页 |
二 紧迫危险性 | 第19-21页 |
三 可制止性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正当防卫中不法侵害的特殊形式 | 第22-30页 |
第一节 不作为犯罪 | 第22-24页 |
第二节 过失犯罪 | 第24-25页 |
第三节 防卫过当 | 第25-26页 |
第四节 被避险人视角下的紧急避险 | 第26-28页 |
第五节 被害人承诺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特殊防卫中的不法侵害 | 第30-39页 |
第一节 特殊防卫中不法侵害的特殊性 | 第30-31页 |
一 侵害行为的特殊性 | 第30-31页 |
二 犯罪形式的特殊性 | 第31页 |
三 侵害法益的特殊性 | 第31页 |
四 严重程度的特殊性 | 第31页 |
第二节 对于“行凶”的理解 | 第31-34页 |
第三节 对法条列举的四种犯罪的理解 | 第34-35页 |
第四节 对“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理解 | 第35-39页 |
第四章 正当防卫的不法侵害强度 | 第39-44页 |
第一节 不法侵害强度与防卫限度 | 第39-40页 |
第二节 不法侵害强度的判断条件 | 第40-42页 |
一 不法侵害强度的基础条件 | 第40-41页 |
二 不法侵害强度的影响因素 | 第41-42页 |
第三节 防卫过当判断思路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