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唆犯的脱离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3页 |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二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教唆犯脱离概述 | 第13-21页 |
第一节 教唆犯脱离的概念与法律本质 | 第13-16页 |
一 教唆犯脱离的概念 | 第13-14页 |
二 教唆犯脱离的法律本质 | 第14-16页 |
第二节 教唆犯脱离的理论学说 | 第16-21页 |
一 障碍未遂准用说 | 第16-17页 |
二 共同意思欠缺说 | 第17-18页 |
三 因果关系切断说 | 第18-20页 |
四 共犯关系消解说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教唆犯脱离的成立条件 | 第21-29页 |
第一节 主观性条件 | 第21-23页 |
一 是否必须具备任意性 | 第21-22页 |
二 脱离意思的表达方式 | 第22页 |
三 其他共犯人的态度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客观性条件 | 第23-29页 |
一 正犯着手前后均可成立脱离 | 第23-26页 |
二 切断心理性因果关系 | 第26-27页 |
三 对真挚努力的理解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教唆犯脱离的具体类型 | 第29-36页 |
第一节 间接教唆的脱离 | 第29-30页 |
第二节 片面教唆的脱离 | 第30-31页 |
第三节 共同教唆的脱离 | 第31-32页 |
第四节 独立教唆犯 | 第32-33页 |
第五节 过失教唆的脱离 | 第33-36页 |
第四章 教唆犯脱离的处罚 | 第36-43页 |
第一节 脱离教唆犯承担责任的范围 | 第36-38页 |
一 责任共犯论 | 第36页 |
二 不法共犯论 | 第36-37页 |
三 惹起说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教唆犯脱离的法律效果 | 第38-43页 |
一 未遂犯处罚标准 | 第38-39页 |
二 中止犯处罚标准 | 第39-40页 |
三 区分制处罚标准 | 第40-41页 |
四 酌情处罚标准 | 第41-43页 |
第五章 教唆犯脱离在我国刑法中的命运 | 第43-50页 |
第一节 关于引进共犯脱离制度的反思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因果关系切断说之提倡 | 第44-47页 |
第三节 脱离教唆者归责模式之我见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