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4-15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 | 第15-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2 相关理论 | 第18-24页 |
2.1 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概念 | 第18页 |
2.2 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概念 | 第18-19页 |
2.3 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3.1 公共物品理论 | 第19-20页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页 |
2.3.3 博弈理论 | 第20-21页 |
2.4 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模式 | 第21-24页 |
2.4.1 国外监管模式 | 第21-22页 |
2.4.2 我国监管模式 | 第22-24页 |
3 重庆市注册会计师行业审计质量分析 | 第24-32页 |
3.1 重庆市注册会计师行业现状 | 第24-25页 |
3.2 重庆市注册会计师行业审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5-28页 |
3.2.1 基于近5年来行业处理处罚的分析 | 第25-26页 |
3.2.2 案例-基于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分析 | 第26-27页 |
3.2.3 案例-基于被审计单位会计责任的分析 | 第27-28页 |
3.3 重庆市注册会计师行业审计质量的动因分析 | 第28-30页 |
3.3.1 需求因素分析 | 第29页 |
3.3.2 供给因素分析 | 第29-30页 |
3.4 重庆市注册会计师行业审计质量存在问题的现实考量 | 第30-32页 |
3.4.1 审计独立性存在问题 | 第30页 |
3.4.2 以收费为导向的市场竞争 | 第30页 |
3.4.3 专业胜任能力不够 | 第30-31页 |
3.4.4 被审计单位舞弊 | 第31页 |
3.4.5 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控制不到位 | 第31-32页 |
4 重庆市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分析 | 第32-38页 |
4.1 重庆市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措施 | 第32-33页 |
4.2 重庆市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3-36页 |
4.2.1 监管效率不高 | 第33-34页 |
4.2.2 监管缺乏威慑力 | 第34-35页 |
4.2.3 行业发展不乐观 | 第35页 |
4.2.4 注册会计师协会不独立 | 第35-36页 |
4.3 重庆市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6-37页 |
4.3.1 监管主体之间缺乏沟通协调 | 第36页 |
4.3.2 日常监管不尽完善 | 第36页 |
4.3.3 监管力量薄弱 | 第36页 |
4.3.4 法律授权重复 | 第36-37页 |
4.3.5 注册会计师协会存在特殊性 | 第37页 |
4.4 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审计质量、强化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 第37-38页 |
5 围绕审计质量提升的重庆市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机制优化分析 | 第38-44页 |
5.1 提高监管效率 | 第38-39页 |
5.1.1 建立监管联席机制 | 第38页 |
5.1.2 采用系统风险检查方法 | 第38-39页 |
5.1.3 推行监管成果共享 | 第39页 |
5.2 提高监管威慑力 | 第39-40页 |
5.2.1 加大对会计师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的处理处罚力度 | 第39页 |
5.2.2 加大对相关企业的处理处罚力度 | 第39-40页 |
5.2.3 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协同监管 | 第40页 |
5.2.4 探索建立会计师事务所分类监管和随机抽查 | 第40页 |
5.3 引导行业发展 | 第40-42页 |
5.3.1 引导行业树立风险导向审计理念 | 第40-41页 |
5.3.2 引导事务所实行合伙制 | 第41页 |
5.3.3 为行业培养人才 | 第41页 |
5.3.4 引导各会计师事务所自身加强人才储备 | 第41-42页 |
5.3.5 对行业审计收费进行适时监管 | 第42页 |
5.4 突出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服务职能 | 第42页 |
5.5 增强监管力量 | 第42-43页 |
5.5.1 聘请具有高水平的专家参与行业监管 | 第42页 |
5.5.2 培养一支成熟的监管力量 | 第42-43页 |
5.6 加强行业诚信建设 | 第43-44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4-46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2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