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承台桩基础在水平荷载下的群桩效应及动力响应分析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1.2 水平受荷桩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0页 |
1.2.1 单桩承载力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2 群桩承载力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3 群桩效应研究 | 第18-20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 水平荷载作用下桩的理论分析 | 第21-37页 |
2.1 单桩水平承载力计算 | 第21-28页 |
2.1.1 低承台单桩的分析 | 第21-27页 |
2.1.2 桩的横向刚度系数 | 第27-28页 |
2.2 低承台群桩水平承载力的计算 | 第28-31页 |
2.3 PLAXIS 3D的介绍 | 第31-37页 |
2.3.1 基本原理 | 第31页 |
2.3.2 本构模型 | 第31-33页 |
2.3.3 结构单元 | 第33-37页 |
3 水平承载群桩现场试验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37-45页 |
3.1 前言 | 第37页 |
3.2 现场试验概况 | 第37-40页 |
3.2.1 尺寸及布置 | 第37-38页 |
3.2.2 场地土性情况 | 第38-39页 |
3.2.3 群桩施工及混凝土属性 | 第39-40页 |
3.2.4 现场测试方法 | 第40页 |
3.3 现场试验数值模拟 | 第40-45页 |
3.3.1 模型边界的确定 | 第40-41页 |
3.3.2 土体单元的建立和参数取值 | 第41-42页 |
3.3.3 桩与承台的建立和参数取值 | 第42页 |
3.3.4 网格划分 | 第42-43页 |
3.3.5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4 水平静荷载作用下群桩分析 | 第45-95页 |
4.1 单桩水平承载力分析 | 第45-56页 |
4.1.1 数值建模与计算过程 | 第45-48页 |
4.1.2 无承台单桩计算结果 | 第48-50页 |
4.1.3 承台厚度对单桩承载力的影响 | 第50-53页 |
4.1.4 承台边长对单桩承载力的影响 | 第53-56页 |
4.2 群桩水平承载力分析 | 第56-79页 |
4.2.1 群桩计算模型 | 第57-58页 |
4.2.2 群桩承载力计算结果分析 | 第58-71页 |
4.2.3 群桩基础受力分析 | 第71-76页 |
4.2.4 群桩中各桩受力的不均匀性 | 第76-79页 |
4.3 群桩综合效应系数数值结果及规范公式对比 | 第79-90页 |
4.3.1 数值模拟结果 | 第80-83页 |
4.3.2 群桩效应系数规范公式对比 | 第83-90页 |
4.4 竖向荷载对群桩水平承载力的影响 | 第90-95页 |
5 水平动荷载作用下群桩分析 | 第95-115页 |
5.1 单桩水平位移时程曲线分析 | 第95-102页 |
5.1.1 数值建模与计算过程 | 第96-98页 |
5.1.2 无承台单桩计算结果 | 第98-99页 |
5.1.3 承台厚度对单桩位移时程的影响 | 第99-101页 |
5.1.4 承台边长对单桩位移时程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5.2 群桩水平位移时程曲线分析 | 第102-108页 |
5.2.1 群桩计算模型 | 第102页 |
5.2.2 承台厚度对群桩动位移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5.2.3 桩间距对群桩动位移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5.3 桩间土体水平位移与应力分析 | 第108-110页 |
5.4 群桩动效应分析 | 第110-115页 |
5.4.1 群桩中各桩受力的不均匀性 | 第110-112页 |
5.4.2 群桩动刚度分析 | 第112-11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17页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5-116页 |
6.2 展望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1页 |
作者简历 | 第121-12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5页 |